早年因廣設大學、不少專科學校申請改制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但因資源稀缺、加上近年學生數逐年減少,財務問題逐漸加劇,面對少子化浪潮私校殊死戰早已開打。另一方面,面對教育部壓力各校只能各自力挽狂瀾尋求解套,而尋找企業接手董事會、挹注資金,便是近年讓私校得以「敗部復活」的手法之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由財團、企業接手是近年私校力拚轉型最常見的方法,如中信集團接手興國管理學院與台灣觀光學院,便是很多私校退場、轉型依循的模式。但2016年,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由怡盛集團入主後今年中便宣布停辦,教職人員遭資遣、學生則安排轉學,圖利特定人士、假借轉型之名侵吞校產的說法甚囂塵上。
私校校產遭掏空、透過董事席次買賣,以轉型之名將校產轉讓給特定財團時有所聞,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指出,近年因為學生人數減少,讓學校以師資超額原由解聘、不續聘教師,停招更助長董事會得以「技術性辦倒」學校。私校退場多隱含在「少子化」說詞下,少子化、轉型也成為財團染指大專院校的障眼法。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提到,學校轉交財團接手,通常財團會希望將教職員清空並輔導學生轉學 ,中信集團的手法在此比較「細膩」,財團接管學校後沒有將招生良好的系所給關閉,相較於此,亞太技術學院的例子手法就顯得粗糙許多。
當年怡盛集團入主亞太技術學院後便陸陸續續更換校長、數個科系停招、學生遭轉學,今年四月底代理校長更無預警辭職,亞太本預計於今年七月底停辦,隨即便在無召開教評會的狀況下資遣剩餘的三十名教師、迫使大四生與研究生轉學,著手「清空校園」,私校轉型與退場不寧靜,亞太技術學院事件被喻為「禿鷹奪校記」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全教總法務中心副執行長李俊璋談到,學校是將少子化當作表面轉型或退場的正當理由,但據全教總側面了解,有些學校董事會想改辦相較於辦學而言會更為有利的事業,故想取得土地授權與使用權,做盈利或轉投資使用,這之中便會牽涉到利用少子化原因,表明是學生不足導致教師超額,從中操縱學校減招或停招,最後的苦果多由師生承擔。
私校退場變向成為財團圈地的樂園,甚至不惜犧牲學生受教權發退場財,李俊璋表示,估計更多問題將於未來三、五年後逐一浮現,預估可能會有五成學校面臨如此的狀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永達技術學院教師賴福林則談到,財團不想辦學卻藉著私校轉型退場潮染指學校的狀況很難防止,在於政府機關難以揣想財團真正目的為何,因此教育部只能停留於形式上的審查,譬如證明財力可否彌補財務短處、辦學計畫是否可落實、聘請校長是否有足夠的辦學經驗,但財團多無辦學經驗,師生看財團入主學校多半冷暖自知,「他(財團)沒辦學經驗又要怎麼辦學,到頭來都讓人懷疑是為了校產。」
「如果你有幾百萬要不要去圈地?這是財團的心態,圈在那裡什麼時候地價會漲不知道。」私校退場機制遭到有心人士利用,身為過來人賴福林表示,有些財團入主清空校系職員與學生,給外界的回覆都是保留幾個主要系所,說是走向小而美的精緻路線,但都是空談假話,實際上多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