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導,紐約大學華裔心理學教授李承德於紐約創辦第一個「兒童社交技巧教育中心」,目的是為了提升華裔在主流社會的競爭力和軟實力。李承德認為,優秀的華裔很多,工作能力和專業知識都很強,但社交能力比較薄弱,影響其在職場的升遷和發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一項針對800名學生、歷經20年的研究顯示:懂得與他人分享、合作且樂於助人的學齡前兒童,未來成年後在品格、學業和工作方面,都有比較好的表現,顯示兒時社交能力和未來人生的成功率有關。
一個人想要立足於社會,在工作和事業上取得成功,絕對需要良好的社交力。以孩子來說,一個大方、笑容可掬的孩子,必定受到許多人的喜愛,相對的,內向、害羞或是擺臭臉、不理人的孩子,就可能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也沒什麼朋友。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與他的「氣質」有關。
何謂「氣質」?簡單的說,「氣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以社交力不佳的孩子來說,他可能具備了下列氣質:
反應閾很高,只做自己在乎的事,不管別人的感受,所以人際關係很不好。
堅持度很高,過度堅持己見,讓別人覺得難以溝通。
情緒本質負向,態度悲觀、臉上表情常常不好,讓人不想親近。
趨避性偏向退縮,個性比較猶豫、膽小,不敢主動結交新朋友。
如果孩子具備這樣的氣質,父母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心態,不要只看到孩子的負向行為,應該盡量放大孩子的優點,正向看待他的氣質表現。例如:堅持度高也有好的一面,在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比較願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父母與這樣的孩子溝通時,要耐心傾聽他堅持的理由,表示尊重並技巧疏通,讓孩子學習同理心和與人溝通的方法;父母也要把這種堅持引導到興趣和學習方面,並讚許孩子能堅持達到目標。又如:對於趨避性偏向退縮的孩子,父母要採取漸進式的引導方式,甚至先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鼓起勇氣嘗試;同時父母對於這類較害羞的孩子,在安排孩子接觸不同環境或參與某些活動前,應多用預告和分享的方式,給予孩子準備和對活動的期待。另外,父母可以找出孩子的優點或興趣,把它作為社交的起點,舉例來說,孩子喜歡蒐集怪獸卡片,父母就可以鼓勵他和新朋友分享卡片。
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我深深感受到「氣質」對於每個人都有深遠的影響。很多父母因為不懂「氣質」,對孩子有很多誤解,實施了錯誤的教養,導致親子關係不佳。不可否認,某些氣質的孩子的確讓父母在養育上比較辛苦,但是如果父母能理解並接受那是孩子天生的個性,並且願意學習更適合孩子的教養對策,孩子必定會有優化的成長與發展歷程。
「血緣」不等於「了解」,親子關係也需要磨合,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從「了解」開始。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力,先從了解孩子的「氣質」開始,父母才能掌握最適合孩子的方法。
●作者:林美慧/兩岸親子未來學與幼兒教育專家、暐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