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大師! 專訪國際鋼琴家陳瑞斌

台灣國際級鋼琴家陳瑞斌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百周年,舉辦「愛與和平 紀念大戰100年」鋼琴音樂會。(圖/陳瑞斌提供)
文/詹凌瑀-2018-11-06 19:05:4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時候,我感覺台灣可以更重視台灣本地的文化。藝術家、音樂家通常資源不足,相對弱勢,台灣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旅歐鋼琴家陳瑞斌



如果你是從報導中認識陳瑞斌,一定看過「鋼琴大師」、「音樂神童」、「天使手指」等讚美;如果你是從音樂會中認識陳瑞斌,必定會折服於他熱情激昂、充滿爆發力的演奏氣魄;如果你見到陳瑞斌本人,則會訝異於這位「大師」一點架子也沒有,如此地隨和、親民。

談到自己的大師身份,即使早已站上世界顛峰多年,台灣旅奧鋼琴家陳瑞斌仍然有些靦腆。

「我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什麼叫大師,那是別人的稱呼,我要謝謝他們。對我來說,所謂大師,就是如何獲得觀眾的認同,我也不能讓觀眾失望,不只是我在舞台上的演出,也包含我傳達了些什麼。」陳瑞斌沉思一會兒後接著說,「我的主要方向是在台上表演,但我也嘗試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感染聽眾,這是我的責任。」

《13歲遠赴異鄉 孤單留學路》


陳瑞斌談到責任,這裡說的,是身為一個音樂家的社會責任。但如果了解他的背景,不難發現,陳瑞斌的成功,除了天賦外,成就大師地位的,就是他對於人生道路的選擇,從青少年時期,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責任感,以及高度的自制力。

陳瑞斌出身於台南一個平凡的教師家庭,父親是音樂老師,也是他鋼琴學習之路的啓蒙者。1980年,13歲的陳瑞斌獨自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維也納,展開漫長的求學生涯。



「當時我去念維也納市立音樂學院,至少要念八年,能畢業的人並不多,很多人念到一半就念不下去了!但我不行,如果沒畢業,我就只有小學學歷,所以不管有多難,我一定要面對。」

一個人打理生活,面對陌生的人、事、物,學校的課業壓力、生活種種挫折與不確定,甚至是財務的管理,都得靠自己。「包括居留,包括我出去比賽的費用,因為我家人只資助我到16歲。也就是說,我去比賽的報名費、旅費、交通費,不管是去歐洲的城市,還是到更遠的美國,我都要自己來。」

有好幾次在不同的城市演奏結束後,陳瑞斌走在街頭,心裡突然想著,「我在哪裡?我到底在做什麼?」沒有家人陪伴,異鄉生活的孤獨、寂寞、無助,十年不見家人的思念,陳瑞斌咬牙撐了下來,都化作未來人生的養分。

「我能夠成為今天的樣子,是因為經歷了許多生活歷練,在舞台上演奏時,透過音樂的方式,(把自己)呈現給聽眾。」

《我的家鄉在台灣 致力推動本土音樂》


陳瑞斌的光彩,來自於生命的淬煉,旅歐數十載,更讓他沈澱出濃厚的人文底蘊。

「我當年在歐洲求學時,經常去東歐演奏,當時的東歐很窮,希爾頓飯店裡一大碗真材實料的牛肉麵,折合台幣大約只要50元,這麼低的物價水平,這麼窮困的環境,但是音樂廳卻經常滿座,他們再窮,都願意自掏腰包聽音樂,這就是文化,透過經年累月的培養,讓藝術人文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最後變成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

13歲離家後,陳瑞斌一直在外漂泊,最初二十年,大多都在歐洲各地參賽。他是史上第一位以16歲之齡獲得國際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大賽最年輕的得獎者,20歲前奪得5項國際鋼琴大賽金牌,也是已故俄羅斯鋼琴大師拉扎爾貝爾曼的唯一亞裔弟子。但或許是遊子想家了,2010年之後,陳瑞斌有更多時間在亞洲停留,尤其是家鄉台灣。



「我是台灣人,我的家人都在台灣,我不可能跟台灣分離,在外面這麼多年,現在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跟家人在一起。其實我在維也納念書這麼久,我父親一次也沒去過,我也是留學十年後,才第一次回家,那時候看到父親時,覺得好陌生。」說著說著,陳瑞斌的眼神看向遠方,彷彿陷入了回憶裡,回家的路走了好久,他想為家鄉做的事還有很多。

陳瑞斌表示,對他而言,未來更重要的是「傳承」,他正積極規劃富有台灣特色的音樂表演。「我組了一個天籟之音團,找了幾個台灣傳統樂器的樂手,在台北還沒有首演,但在美國幾個大的音樂廳已經進行首演,並且獲得極高的評價。像是洛杉磯時報這樣重要的媒體,盛讚這樣的表演,巧妙融合東方傳統與西方主流音樂,未來我也會把這樣的表演,帶到其他地方去。像這樣的事情我做了不少,其實台灣政府在推廣藝文活動上,態度可以更加積極。」

陳瑞斌看到了台灣的藝術之美,也感嘆台灣人對自己的文化認同不足,對自己不夠有自信,久而久之,藝文發展陷入困境,停滯不前。

「歐洲人對自己的文化相當自豪,你去問法國人、德國人,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很有自信,你問他自信來自何處,他不見得說的出來,但人家就是自信滿滿。這是台灣所欠缺的。」



「台灣除了展現民主價值之外,如果能夠充份發展我們獨有的文化樣貌,並且對自己的文化有高度認同,這樣的台灣必定會更美、更有吸引力。」

年過半百後,陳瑞斌的空間更大了,不再需要像年輕時,為了生活四處奔波。現在的他仍然忙碌,為夢想、為理念、為社會責任奔走,他忙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

《「愛與和平」音樂會 紀念一戰的法蘭西之夜》


像是他在今年11月份在台灣舉辦的「愛與和平」鋼琴音樂會,就是為了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一百周年,全場曲目以法國作曲家為主。「因為當時法國死傷了非常多人,但是在戰爭的過程中,這些作曲家仍持續創作,在戰火蹂躪的煎熬下,藉著音樂延續文化的美麗。特別是兩位女性作曲家-夏蜜娜德(Cécile Chaminade)及布朗惹(Lili Boulanger),在戰爭中必須兼顧家庭與創作,堅毅的性格讓人欽佩。」

「我可以表演,聽眾有機會看得到,我們是相當幸運的,因為這些曲目的創作過程相當不易。希望透過這樣的表演,能夠讓大家對於文化的創作過程,能有更多的認識。」

陳瑞斌,一位國際級鋼琴演奏家,一位享譽音樂界的大師,他的人生上半場,成就了個人顛峰,接下來,他將帶著文化推手的使命,將世界各地美妙的音樂帶給台灣聽眾,也要讓台灣的藝文之美,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





愛與和平 紀念大戰100年

陳瑞斌 Rueibin Chen 鋼琴音樂會


11月4日  (日)  19:30     台中中興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1月9日  (五)  19:30     台北國家音樂廳


11月15日 (四)  19: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