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在哭泣/治水非一次性建設 「不怕淹」才是重點

▲豪雨重創高雄!各地災情不斷,不少網友將淹水照片上傳臉書社團。(圖/翻攝自爆料公社)
記者陳俐穎/專題報導-2018-09-12 08:30:49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場熱帶性低氣壓,讓中南部豪雨成災,民眾的家園泡在水中,農田也淹在水裡,造成財產重大損失,政府的治水預算到底有沒有發揮功用呢?

2006 年開始,政府投入 8 年 800 億治水預算,後來加碼到 1,160 億。馬英九執政時期,流域綜合治理計畫又再投入 660 億,到現正執行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有 1,200 多億的預算挹注。花了這麼多錢,我們能規避淹水嗎?



「開發前要先考慮排水量。」在根本的問題上,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認為,瞬間豪大雨造成了慘重的水災,但今年的雨並沒有比往年來得大,會造成如此災情,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於都市發展過程中,都市計畫的改變,讓道路、人口結構都產生變化,像是從產業道路變成都市道路的過程中,不透水的路面增加,排水效益自然變差,而都市在變化時,卻沒有將排水設施一起改變,就造成容易淹水的狀況。



嘉義、台南是這次水災的主要災區,當地還有地層下陷問題,陳賜賢就直指,地層下陷讓排水難度更加劇,且是不可逆的反應,地方政府應落實執行力,清查非法抽取地下水的業者,抽水站、滯洪池都須要維護與管理。他認為,就像是車子一樣,後續要投入許多資源、資金管理維護,而不是一次性的建設就結束了。



但陳賜賢也說,排水設施越蓋越多,也就是河川與都市的排水功能越來越差的象徵,蓋了這麼多設施,我們真的能完全避免淹水嗎?



「不是不淹水,而是不怕水淹。」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各地的水患都是一樣的,人應該要做到與水「和平共存」,而不是加強防洪。她認為,應從都市規劃或建築模式著手,易淹水的地區應朝向「韌性城市」的方向規劃,也就是就算淹水,在變動中也能保障生命與財產,將損害降到最低。







▲熱帶性低氣壓造成嘉義縣過半鄉鎮市汪洋一片。(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 2018.08.24)



台灣許多防水工程,都訴求永久解決水患,也就是完全不淹水。廖桂賢提到,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何防洪設備都有處理與量的上限,瞬間豪雨本身就會有淹水問題,但政府常常打著「絕對不淹水」的大旗,讓民眾認為,不淹水才是應該的,怎麼樣都不該淹水。



廖桂賢認為,短暫的防洪設施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水患問題,長期下來更會削弱「承洪韌性」,讓水用潰壩或潰堤的方式宣洩出來。「水跟人和產業並不是完全不相容」針對當地農業的受損,她提到,並不是易淹水地方就不能發展農業,而是在容易發生淹水的季節,試著找出可以適應淹水的農業模式,或是耐水淹的品種,雖然可能降低經濟效應,但能降低災害的受損程度。



而在都市計畫與建築層面看來,她認為,重新設計建築物,在一樓設計開放空間,不要有住戶,降低淹水時所造成的災害,使用防水建材,更能耐水淹,或是底層挑高的高腳屋,國外已經有許多地方都如此採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賜賢也認為,雖然防洪措施可以減災,但仍有不足之處,民眾需要培養防災意識,平時執行防災演習,在豪大雨來臨時也要有危機意識,才能將災害降到最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