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聊 CPU 大戰之前,且讓我們回顧一下 CPU 的進化史。大家都知道,攸關電腦的處理速度主要就是靠 CPU ,而 CPU 好比人類的大腦,除了思考運作速度要快之外,還得像高速公路一樣多線道同時並行運作!早期 CPU 只有單一執行緒與單核心技術,而今早已進入基本的四核心,甚至 32 核心加上 64 執行緒的誇張運算處理。由於軟體早已跟不上硬體的速度,加上 CPU 在運算速度技術上遇上瓶頸,因此在追求最高時脈速度之餘,玩家們還能挑的就是多核心這部分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開始 CPU 是直接焊接在主機板上,後因 CPU 種類變多再加上電腦 DIY 風潮崛起,為了便利拆裝, CPU 插座便應運而生。早期使用 PGA( Pin Grid Array ),針腳全位於處理器上,容易造成 CPU 針腳折損。後來依序發展出 ZIF 與 LGA 的 CPU 插座設計以便安裝,而中間還曾經歷過 Intel 推的 Slot 1 & Slot 2 介面,很像安裝任天堂的卡匣!
Intel 與 AMD 是目前市售電腦主流的 CPU 兩大陣營,而在約 20 年前,還有不少處理器大廠分食這塊市場,例如 VIA 與 Cyrix ,但都是切入低價低階市場,無法與 Intel 以及 AMD 抗衡而消失在市場上!過去,主機板需有南橋與北橋晶片組,負責高速與低速 I/O 的運作溝通,不過隨著 CPU 的性能大幅提升,目前只需額外靠一個晶片組就能搞定主機板上介面溝通大小事!
最早的 Socket 腳座是 1989 年 Intel 80486 的 Socket 1 , PGA 的針腳數只有 169 個,而今 Intel 的 FCLGA 2066 (又稱 Socket R4 )接觸點數則是 2,066 個,落差近 12.23 倍,與自家伺服器的 FCLGA3647 比起更達 21.58 倍!有別於 Intel 推出的 Socket 數字系列, AMD 則是在 Socket 7 後與 Cyrix 一同採用的 Super Socket 7 ,之後則是推出 Socket FM 與 AM 系列。而 AMD 目前主流新款 CPU 則是採 Socket AM4 ,擁有 1,331 個管腳,相較於 Socket AM3+、 FM2+ 以及 AM1 ,管腳排列大幅變動、管腳數量增加,插座的尺寸仍然維持在 40×40 mm 。而近期 AMD 針對高階專業領域方面應用的市場所推出的 LGA 封裝的 Ryzen ThreadRipper 系列 CPU ,則是採用 Socket TR4 (或稱 Socket SP3r2 ),它擁有 4,094 個接觸點數,硬是把 Intel 給超車過去,而相信這顆 CPU 也將引起 CAD/CAM 與影像繪圖或後製需求者的注意。
而在製程演進部分,可從 1971 年 Intel 的 4044 算起,運算速度為 740KHz 的 Intel 4044 採 10μm (微米)製程,相較 47 年後的今天,已進化到 14nm (奈米)製程,著實有很大的演進!以目前零售市場上主流中階(市售價 NT$6,000 上下)的 CPU 製程為例, Intel 第八代 i5-8400 六核心處理器採 14nm 製程,而 AMD Ryzen 5 - 2400G 則是採 14nm+ 製程。
▲Intel 第八代 i5-8400 六核心處理器採 14nm 製程,為 6 核心 2.8GHz 處理器(圖/翻攝網路)
▲AMD Ryzen 5 - 2400G 採 14nm+製程,為 4 核心 3.6GHz 處理器,並內建RX Vega 11 Graphics。(
圖/記者劉士成攝)
而 AMD 的 7 奈米製程處理器將於 2018 年底前量產,這也代表了 AMD 將正式超車 Intel ,或許有機會將 CPU 市占率再下一成。這時 Intel 不將只是備感壓力或所謂的嚴峻挑戰,恐怕更將出現市場銷售危機(畢竟多年來 Intel 最拿手的可是高階 CPU 啊)!
目前全球兩大晶圓代工廠為台積電與格羅方德,雖然格羅方德日前宣布將無限期暫停先進製程發展,退出先進製程發展競賽而引爆市場震撼彈,但其實 AMD 早已宣布 7 奈米製程產品和台積電為合作夥伴。目前各家晶圓廠的製程最小為 7 奈米,到了 2020 年末可能演進到 5 奈米。
除了比製程,更要比核心數;近期在高階市場上市的第 2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不但採用 12 奈米製程,其核心數多達 32 個,相較 Intel 同等級的 28 核心處理器還要多出不少!
▲ AMD 第 2 代 Ryzen™ Threadripper™處理器採用 12 奈米製程,頂規的 2990WX 採 32 核心、 64 執行緒,並有著預設 3.0GHz 時脈、Turbo 4.2GHz 的能力(圖/AMD提供)不過在零售市場上,一般消費者關心的可不全然是製程或需要誇張多的核心數,而是在終端售價部分! 20 多年來 AMD 的策略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以性價比取勝,一樣的價錢選擇 AMD 的 CPU 往往可以買到比 Intel 更佳的性能,不過這樣的情況(優勢)也非未曾改變,莫約在 2006 年 Intel 就積極反攻, 2011 年 1 月正式發布的 Sandy Bridge 架構更讓 AMD 無力反擊,直到去年 AMD 推出 ZEN 框架的 CPU ,才漸漸扭轉局勢。而在今年農曆年推出第二代 Ryzen CPU ,更正式在零售市場上出現超越 Intel 的漂亮數據!
去年可說是 AMD 名利雙收的一年,除了靠 Ryzen CPU 打了漂亮一仗而重返榮耀外,更有高階的 Ryzen Threadripper 虎視眈眈侵蝕 Intel 多年來守成的高階 CPU 市場,且除了 CPU 外,大家也別忘了 AMD 還有顯示卡這塊市場!
當然 Intel 也不是省油的燈,正所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更何況市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而且有競爭才會互相成長啊!今年是 Intel 成立 50 周年,也是 Intel 推出 16 bit 的 8086 處理器 40 周年的日子,因此 Intel 在今年 COMPUTEX 時,宣布推出 50 周年紀念的處理器「 Core i7-8086K 」,且命名為 8086 (限量五萬顆)。不過在這原本應該令 Intel 雀躍的一年,卻正因筆者上述所提到的競爭對手頻頻追趕,顯得備感壓力重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家企業的成功與否,絕對跟領導者息息相關,例如 Apple 公司令人懷念的 Steve Jobs ;而 AMD 近年來的成就也不例外,這絕對得歸功於科技人暱稱蘇媽的 AMD CEO - 蘇姿豐!
▲AMD CEO - 蘇姿豐(圖/翻攝網路Wiki)蘇姿豐( Lisa Su )出身於臺灣台南市,是華裔美國人,三歲時便移民美國,是名華裔美國企業家。2014 年 10 月,蘇姿豐臨危被任命為超微半導體總裁暨執行長,那時正值 AMD 在 Intel 的強攻猛打之際,股價市值直直摔落。而今,在短短不到四年間,已經扭轉局勢,甚至有機會超越 Intel !過去幾年蘇姿豐多會在 COMPUTEX TAIPEI 展時與全球媒體見面,每年筆者都對她的親和力與台風感到有種魔力(魅力),有關於蘇姿豐的傳奇其實頗多,筆者就不多加敘述,但相信 AMD 就是在她這樣的獨具魅力與「化不可能為可能」的能力下,終於重返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