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歲的羅小弟,出生時頭型就跟其他新生兒不一樣,額頭及頭頂凸出,兩側較扁,而頭顱前後的直徑很長,連媽媽也覺得怪異,還相當自責,將孩子生成這樣,為了避免外界異樣眼光,總讓兒子留著長髮。去年羅小弟感冒,至住家附近兒科診所就醫,醫師直覺不對勁,幼兒頭顱形狀不應該如此畸形,轉介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整形外科,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確診為「矢狀顱縫早閉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口長庚顱顏中心主治醫師盧亭辰指出,人類頭骨上有4大顱縫,包括前額顱縫、冠狀顱縫、矢狀顱縫及人字顱縫,其中前額顱縫大約在出生後7至8個月癒合,其他顱縫則要成年後才會癒合,如果提前癒合,就是「顱縫早閉症」。不同的早閉部位,會出現不同的頭型,例如,前額顱縫早閉,會形成前額呈三角形的頭型;若是單側冠狀顱縫早閉,則會造成大小眼、鼻樑歪斜;而矢狀顱縫早閉,就跟羅小弟一樣,正面像洋蔥,側面像恐龍。
盧亭辰表示,「矢狀顱縫早閉症」病童以男寶寶居多,跟遺傳無關,治療「顱縫早閉症」必須動刀,手術異常複雜,首先取出所有頭蓋骨,再依照頭骨外型應有的幅度一塊一塊拼回去,像立體拼圖。傳統矯正手術的時間長、風險較高,讓不少家長為之卻步。最近幾年,國內已經引進3D電腦模擬技術,精準重建兒童頭部畸形,透過電腦列印出術後頭骨幅度及外型,作為醫師手術時的參考依據,不再光憑醫師的經驗來拼湊骨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盧亭辰說明,手術前先由神經外科「擴增實境研究室」的工程師在電腦上執行模擬手術,利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手術導板,手術過程中,導板用來指引切骨、組裝頭骨,由神經外科醫師負責切骨,整形外科醫師負責組裝頭骨。
盧亭辰提醒,家長應注意寶寶的頭型,如果形狀怪異,與其他孩子不一樣,就應積極就醫,一般建議,最好在1歲之前接受矯正手術,如果延遲治療,語言能力、肢體發展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