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金金併不碰公股 先民民併或有其用意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2018-08-25 14:00:07
金管會推動金金併,排除「公公併」及「公民併」,讓市場大嘆少了公股,金融整併效果有限,終於有金控總經理首度公開發聲,建議金金併應考慮納入公股。其實,市場上皆知,多家大型民營金控最想要併購的對象是最具「互補性」的公股行庫,但是金管會刻意不碰觸公股,或許反而是明智之舉,先靠民民併擴大民營金控規模,未來進一步併公股不再是「以小吃大」,也有助降低反對聲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翻開過去金融併購史,要從前總統陳水扁說起,他任內推動二次金改,為達成二次金改「公股銀行減半」政策目標,2005 年底財政部宣布兆豐金將在 1 年內收購台企銀 26% 股權,將台企銀併入兆豐金子銀行,但在兩方都不意願下,2010 年確定合併破局。

後續還有台新金併彰銀、中信金插旗兆豐金等也都失敗收場,雖然台新金後來順利入主彰銀,但始終無法推動合併,加上改朝換代,後來又失去經營權,導致公、民股最後訴諸司法,至今糾纏 13 年仍無解。

在陳水扁任內進行的金融整併案中,其實也有成功案例,像富邦銀行併台北銀行,國泰銀行併世華銀行,不過也被不少聲浪質疑是「以小吃大」。

據金管會資料顯示,從 2002 年至今的金融併購案中,除台銀併中信局、合庫併農銀、中國國際商銀與交銀合併等政策合併之外,其餘清一色都是由民營銀行發動併購,八大公股行庫 (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庫、兆豐銀、第一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及台企銀) 在自發性併購中全數缺席。

雖然 2008 年政黨輪替後,馬政府上台推動金融業打亞洲盃,所以力推公公併,並且極力擺脫金改惡名,包括考慮台銀併土銀、重啟兆豐金併台企銀等,但涉及多家銀行整併、人事安排、員工去路等都面臨很大的阻力,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如今總統蔡英文上任 2 年,金管會再度推出「金金併」,最大的突破在於金管會允許非合意併購,且政策上用資本計提鼓勵整併,這看在各家金融業者眼裡,都給予正面肯定,包括玉山金、中信金、國泰金總經理都認為台灣金融業需要整併,並且肯定金管會推動金金併政策。

但此次的金金併,排除「公公併」及「公民併」,卻是許多大型民營金控認為政策好意打了折扣的主因,大型民營金控私下表示,其實併公股銀行才最具「互補性」,資產規模與獲利也才能快速增加。

依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 6 月底,八大公股銀行資產總規模共 23 兆 5167 億元,占本國銀行資產規模的 48.5%,但上半年合計累計稅前盈餘為 655 億元,占整體銀行獲利不到 4 成、只有 37.6%;反觀前八大民營銀 (中信銀、國泰世華銀、北富銀、玉山銀、台新銀、永豐銀、元大銀及上海商銀),合計資產規模約占國銀雖然只有 33.4%,獲利卻貢獻了 45% 左右。

面對金金併議題,國泰金總經理李長庚成為首位在法說會上公開表態「建議金金併納入公股」的金融業高層,他表示,台灣思考金融整併時,不應站在個別公司立場去思考,未來是國與國的競爭,他認為,應自國家競爭的戰略高度去思考,若台灣金融業只是「網內互打、殺價競爭」,就無法有效成長。

李長庚還強調,「公股銀行的所有權人是全體台灣民眾,應是全民共同持有的資產」,早年進公股銀行還要考高普考,行員素質相當優秀,現在卻受到很多干預和規範,讓公股行庫戰力不能全然發揮,若這些資產可透過一定整併,可以展現完全不一樣的風貌。

金金併目前還在政策法規預告宣導階段,也許並不是每家金融業者都敢如國泰金一樣公開表態,但是,對民營金融業者來說,目前面臨的就是資產規模不夠大的問題,想去國外發展,卻不是全球資產前 200 大,國外監理官多半不會核准,因此,壯大規模及強化資本結構的確是首要之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有了多次觸碰到公股的整併就失敗的經驗,金管會的金金併不碰公股也許反而是明智之舉,相較「公公併」或是「公民併」,「民民併」推動起來也許相對較容易,因此,先靠民民併來擴大民營金控的規模,未來想進一步併公股不再是「以小吃大」,才能有助降低反對聲浪。只是,「民民併」在合併綜效打折扣之下,是否能有彼此看對眼的佳偶,就是另一重點了,市場都張大眼睛在看。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