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布了2018年中國軍力報告,報告內指出由於兩岸的軍力差距逐漸擴大,雙方GDP差距達25倍,因此軍事預算差距也達15倍,因此美方認為台灣需要也正努力發展不對稱戰術,包括通資電反制裝備、高效能作戰艦艇、無人飛行載具等,美國國防部正在努力簡化和確立台灣國防支出優先順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為了強化陸軍反登陸作戰的能力,在108年度國防預算中,編列了300億元計畫採購108輛M1A2主戰車,以強化陸軍反登陸的能力。
長期以往陸軍的建軍,對於是否需要採購新型主戰車頗有歧異。但隨著解放軍的主戰車,如九六式和九九式與九九大改紛紛成軍,台灣現有的M60A3、M48H與部分封存的M48A5等主戰車,面對解放軍的主戰車已經完全落後。雖然台澎防衛作戰中台灣的防衛戰略是重層嚇阻,作戰指導是「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依照軍方的構想,攻擊軍若能進行兩棲登陸,台澎防衛作戰就不能算成功。但是在灘岸殲敵階段,若攻擊軍已能進行行政下卸,則攻擊軍的96與99系列主戰車就可能登陸,一旦登陸我方戰鬥直升機已經消耗殆盡,或是因為無法在指定空域中作戰時,迎擊攻擊軍的任務又會落在地面部隊上。但陸軍現有的M60A3與M48系列戰車,和攻擊軍的戰車,已經有代差,很難在地面戰鬥中佔得優勢。
▲反登陸作戰中,AH-64E擔負反制敵方登陸部隊的重任。(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 2018.08.23)
不對稱作戰也是在相同思維下的概念,攻擊軍軍力的質與量是在本世紀前十年中趕上我們,過去我們海峽對峙中,國軍在海空軍擁有質的優勢,但這個優勢已經改變與打破。大陸的軍事預算又是我們的15倍,雖然其預算不是全然用於對我們進行戰爭準備之用,但的確已經讓我方軍力在質的優勢快速流失,因此弱對強的「不對稱作戰」概念,成為國軍建軍的重要思維。
不對稱既然是較弱的一方所採取,其定義為針對敵弱點,採取非傳統或非正規的方法,發揮己方優勢,攻擊對方致命痛點,造成對方心理及實體上損失,獲得預期的軍事或政治目的。在這個概念下,國軍開發了雄二E巡弋飛彈,以及截至目前為止訊息極為有限的雲峰飛彈,希望藉由這兩款飛彈600-2000公里的射程,在台澎防衛作戰發生時能進行「源頭打擊」。
「源頭打擊」是要打擊什麼?我個人認為還是戰術目標,例如攻擊軍的機場、指揮通訊節點、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旅的彈藥庫等。過去曾有人說我方研發雲峰飛彈是為了要攻擊三峽大壩,這的確符合不對稱作戰的定義,但是真如是做會引發對方強力報復,攻擊了對手的戰略目標勢必讓自己招致戰略性報復,所以我認為不對稱作戰還是以戰術層級為主。
但其實比主戰車和不對稱作戰更值得現在與未來執政團隊憂心的,應該是全募兵制與能源政策。
▲為了實施全募兵制,未來台灣的軍隊規模將進一步縮小到17.5萬,對於自我防衛已是捉襟見肘。(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 2018.08.23)
全募兵政策已經討論多次,自然也不需再多作贅敘。但今年美國國防部的「中國軍力報告」中特別點到台灣為了推行全募兵制,不但軍隊的員額要再從21.5萬下修到17.5萬,甚至於每年的預算有一半用於人員維持,導致裝備採購預算連年都沒有明顯的增長,更難以達到美國所希望佔GDP的3%。雖然今年行政院提出的國防預算增加了183億元,但是人員維持相關仍佔了增加預算的約1/3,因此全募兵制是否要繼續推行下去,反映執政黨是否認真面對時兩岸現況是否會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也就是說,執政黨在兩岸議題上無法建構和緩的局面,但是對衝突的可能,也沒認真面對。
另一個對於台灣能否有效自我防衛的指標,其實是能源政策。執政黨在2025年要達成非核家園的目標,並且將再生能源提高到發電量的20%,並且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至50%。
以台灣的自然環境,這不是一個為建軍備戰準備的政策。
▲大陸外銷的戰車,其設計已經超越我方現役戰車,其自用的戰車戰力將高於這些外銷戰車。(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 2018.08.23)
筆者熟識的一位民進黨不分區委員說,民進黨的兩個神主牌:「台獨」和「反核」是相互衝突的。你要觀察哪一個是民進黨真的想做的,就要看他在這兩塊神主牌上對哪一個是認真的。
台灣現在的天然氣安全儲量大約2周,依靠6艘的天然氣船由中東卡達運至台灣。也就是說一旦台海發生武裝衝突,2周後台灣的電力供應至多僅有50%,而國防設施是極為耗電,且要求電力供應穩定的。
執政黨現在的能源政策,2025年非核家園達成時,也代表台灣能源狀態面對軍事衝突的脆弱性會達到最高。目前攻擊軍構建的遠洋海軍,搭配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發展,將南中國海到東非建構為其遠洋海軍的活動範圍,但在這片廣大海域中,我方將完全無反制能力。
所以全募兵制與能源政策,對國防的影響程度,要遠高於不對稱武器和M1A2戰車了。
●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
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