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再被轟去中國化 課審委員:讓學生編制自己的史觀

▲被問到新課綱是否可能落入另一種意識形態窠臼?課審會委員謝國清表示,新課綱意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高中課程採專題方式,就是開放學生透過自己找資料,補充更多歷史細節,是讓學生編制一套自己的史觀、一套認識世界的方式。(圖/教育部提供)
記者許維寧/台北報導-2018-08-20 17:07:03
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一改朝代編年改提出三大分域,考量不同時期、區域間的互動情形,改將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中。民間團體20日赴教育部抗議課綱「去中國化」,國教院也隨後提出聲明,強調課綱並非去中國化,而是讓學生從單一區域學習,導向全球互動關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教院稍早提出聲明表示,社會領綱草案採取動態的分域架構規劃歷史課程,三個分域各以台灣、中國、世界為重點,強調是不同分域間的互動連結而非「去中國化」,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目的是讓學習中國史,從單一區域導向全球互動關聯的系統思考與多元理解。讓學生可以本於歷史事實與相關證據所提示的脈絡,客觀認識中國過去和現在,探究其與台灣、東亞、世界的連結。

國教院強調,中國於歷史上並非「遺世獨立」,與世界、特別是東亞地區互動頻繁,中國歷史發展也與其他地域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歷史課程規劃採取動態分域架構,就是為了讓中國歷史發展的此一特性得以突顯。

對於屢屢引發爭議的去中國化、拋棄「天朝史觀」,課審會委員謝國清於接受電訪時再次強調,在分域架構下順序還是會顧及,內容一樣從夏商周直到中華民國,只是不再強調死背朝代順序、帝王將相年表,是改用橫向連結看歷史事件對周邊諸國的影響。至於課堂上要如何選材、談論歷史事件,課審會只擬出時間架構,希望給予現場教學者更多發揮空間。

國教院也在聲明中特別提及,希望讓歷史教育擺脫特定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成為培養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被問到新課綱是否可能落入另一種意識形態窠臼?謝國清表示,新課綱按照核心素養編定,意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高中課程採專題方式,就是開放學生透過自己找資料,補充更多歷史細節,是讓學生編制一套自己的史觀、一套認識世界的方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將放棄編年史改採橫向架構,不少家長擔憂未來教科書編制有瑕疵,老師也可能礙於專業無法遍及東亞諸國,教導上將產生困擾。謝國清坦言,能理解家長、老師的擔憂,預估未來也可能碰上陣痛期,但先前翻轉教學曾熱門一時,就是希望老師能改變教法,不再以灌輸知識為主,希望老師能因應新課綱、自主學習。

謝國清也提到,現在仍有很多家長不清楚何謂素養導向,呼籲教育部應提出相關宣導和師資培訓,建置更多配套措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