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為古代中國象徵祥瑞之獸,宗教及民間信仰尊崇為守護之神,鹿港有位國寶級的獅頭藝師施順榮,他從40年前致力於獅頭研發,不但將一個個獅頭變成不同面貌的藝術品,也改良傳統的製作方法,用強化紙糊製,使重量減輕,讓舞獅不再是費力的傳統活動。施順榮即日起應邀在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藝文研習成果聯展,帶領學生展出各種獅頭。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彰美館藝文研習成果聯展,獅頭藝師施順榮帶領學生將各種獅頭辦理成果聯展。(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5.30)
施順榮從9歲開始就迷上獅頭製作,甚至還以臉盆與畚箕來當材料,24歲開始就專職投入製作獅頭,他不希望這項傳統工藝的技術流失,20幾年前,就在當時的社教館開班授課至今。為了傳承這項傳統工藝技術,施順榮從塑形、表紙、表布、脫模、架筐到彩繪,除了基本功的教學,也不侷限學員的創意發想。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彰美館藝文研習成果聯展,獅頭藝師施順榮帶領學生將各種獅頭辦理成果聯展。(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5.30)
施順榮指出,閩獅俗稱台灣獅,其製作過程是先以泥土塑型、裱褙、脫模、架框、彩繪、獅鬚、成品。一般傳統獅頭製作方法,是以泥土塑雕成模型,然後用布和一層層的粗紙糊上去,要糊上八、九層之後再去除塑土,因此顯得相當笨重,舞弄起來相當費力。經過逐漸改良後,糊上三至五層即可達到標準硬度,因此重量相對減輕。
▲獅頭藝師施順榮帶領學生將各種獅頭辦理成果聯展。(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5.30)
彰美館本次展出「閩獅面具展」是由鹿港傳統藝師施順榮指導,以傳統手工為主,製作過程由挖泥土做泥胚開始,融和三山五嶽的觀念塑出閩獅面型,經糊紙、架框、上色、彩繪,再配上五行、八卦,一個個獨特閩獅面具在施老師的引導下活躍出來,每位學員的作品各具風格,藝術之美更呈現其中。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彰美館藝文研習成果聯展。(圖/記者陳雅芳攝,2018.05.30)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施順榮說:「我的獅子都是笑臉迎人,它都是在笑,不過你側面看的時候不一樣了,它就開始有威嚴,這個就是喜而不輕威而不怒。看到這麼多學員願意長期來學習獅頭製作,施順榮高興之餘也希望將他鑽研40年的工藝技術繼續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