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吧裡的酒保 王柏諺說故事讓青草文化嚐久回甘

茶吧裡的酒保 王柏諺說故事讓青草文化嚐久回甘(圖/今日觀點)
今日觀點-2018-05-16 18:45:01
為讓青草店生生不息、使人們了解青草文化價值,萬華老濟安青草店父子檔聯手,把老店改造成新穎茶吧。第三代經營者王柏諺更化身Bartender,現場手沖茶飲和獨特的青草啤酒、青草紅酒,他自喻苦參,盼藉分享故事,讓青草產業回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濟安青草店成立於1972年,發跡於萬華青草茶巷,至今已46個年頭。王柏諺回憶,這間店最早由阿嬤與姑丈共同成立,命名為「濟安」,他的父親王榮貴當時還在讀國中,也在店裡跟著學習青草知識。

之後姑姑與姑丈另外成立新店,也命名為「濟安」,而這家老店就改稱「老濟安」,2010年又從較熱鬧的西昌街尾,移到西昌街頭。王柏諺表示,會搬家到人潮較少的西昌街頭,主要是當時青草批發量大,而且消費者愈來愈重視養生,因此才搬到空間較大,也方便向客人介紹說明的現址。

「早期大家買青草都明白如何使用,像仙草、咸豐草,買回去都知道怎麼煮、怎麼喝,但隨著速食文化發展,大家對傳統文化陌生,加上青草熬煮耗時不便,大家不再使用青草。」

王柏諺戴著粗框眼鏡,用清晰、沉穩的口吻說明起這家老店的歷史與理念,令人很難想像他今年才28歲。問他為何年紀輕輕就願意扛起傳承的責任,特別是少有年輕人願意踏入的老行業─青草店?王柏諺才話鋒一轉,笑談接棒的原因。

「我在萬華長大,從小在青草店玩耍跟打雜、在家打工賺零用錢,但大學畢業後覺得待在同樣的環境太久,覺得很膩,因此想到外面看看。」

離開家後,他曾待過餐飲業和一般公司行號,發現周遭的人,無論年少或年老,都彷彿不知道青草茶,讓他感到可惜,因為自己每天都喝苦茶,了解青草對身體的益處,但朋友都不知道,也不想嘗試,但青草就像蔬菜水果,也有它的好處,他覺得大家需要了解青草的知識,上述的問題像漣漪,一圈一圈激起他回家接棒的心。

想多談談青草故事 老店換裝變時髦茶吧



王柏諺表示,過去青草有負面的報導,像可能影響洗腎、致癌等等,加上法令規定青草不能宣稱療效,以及手搖飲料跟超商出現,也讓青草業生意變差,愈來愈少人使用,大家對青草亦不了解,青草產業看似日益萎縮。

「但它不是完全沒有,它長期下來有一些既有客群,既有客群會介紹年輕人來嘗試。」王柏諺說,期間發現許多年輕人想了解青草文化,但他們不懂,因此跟客人介紹變仔細,加上父親曾想將青草店換另一個形式經營,我們就決定試試看,用新方式經營,花更多時間談青草,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青草。

然而,原本店面的環境雜亂,四周堆滿青草,只有中間有狹小走道可供通行,也沒有安裝冷氣,觀光客只是進門拍照、走馬看花,客人通常也是拿了即走,為了有更舒適的空間,跟人們分享青草的二三事,老濟安重新裝潢變Fashion的青草茶吧。

化身茶吧酒保 帥男聊天拉客



據了解,在此次改造中,不僅增加了茶吧,王柏諺也化身茶吧酒保,不僅以茶藝吸客,也靠聊天留客。

「有別於西方的高吧檯,會發現在裝潢設計上,我們的吧檯比較矮,人跟人之間比較不會有隔閡,也希望強迫大家跟自己互動、坐下來跟我聊天。」王柏諺笑說,他不只想和人聊青草、聊保健,也能聊調酒、泡茶。對他而言,開一間店更像交朋友,從聊天培養感情,讓店透過人們的對話交流,真正活出生命力。

除了茶吧之外,在裝潢設計上,店裡還多了一道壓克力球牆面。王柏諺解釋,水管像人體經絡、壓克力球象徵穴位,在這些壓克力球裡放入奇怪名稱的青草,希望讓人們對青草吸睛。

王柏諺舉例:「像『鵝不食草』,鵝為什麼不吃呢?因為它有些辛辣,鵝吃了肚子會痛,所以鵝不吃;人吃一些會有化瘀、化痰的感覺,但吃多了也會不舒服。」

「還有三角鹽酸,它有個別稱,叫『扛板歸』,為什麼呢?因為它有消炎止癢的感覺,而從前扛棺材上山的師傅扛久了,棺材板可能會滲出氣味或屍氣,讓師傅的肩膀發癢, 師傅下山時會抓一些回家沐浴清洗,所以又稱扛板歸。」還有雞屎藤、含殼草、水蛙草談起青草,王柏諺信手拈來即是一個故事,讓聽者也津津樂道。

另一方面,老店改造不只表面裝潢,也盼透過仔細篩選,提升青草品質。王柏諺指出,目前該店所賣的青草乾品約有5、6百種,為了確保食安,也會進行產品檢驗,並與南部合作廠商配合,教導廠商如何噴灑農藥與收成,進一步了解青草有無經過漂白、燻硫磺等加工過程,

此外,茶吧現場更能品嚐王柏諺手沖的茶飲,還有隱藏的特色飲品像「青草啤酒」跟「青草紅酒」,展現另一番青草茶風貌。

王柏諺表示,在萬華青草有它的文化價值,他觀察店面改造後,人們可以找到一個地方,詢問到他們想知道的青草知識,來店裡的文史工作者、學術團體、導覽、外國客,甚至企業的外賓越來越多,20歲的年輕人也變多了。

青草店轉型的新舊碰撞



然而,身為萬華第一間改造的青草店,無前例可供參考,在轉型過程中,老濟安面對世代衝突、新舊取捨,它也曾反覆掙扎。

王柏諺回想:「我們想保持傳統、又想創新,反覆討論後,我和爸爸從青草茶發想,認為青草茶既然是茶、那麼發展茶吧或許可行。」空間設計上,王家父子決定新舊各半,前方是茶吧,讓客人能入座休息;後方則保留父親調配青草的空間,讓大家一窺傳統的青草店作業樣態。

他說,客人進來後,能先在前方吧檯初淺青草,聞聞青草香氣、摸摸青草,喝喝茶,聽到它的故事後,若想了解進階的青草知識,可以再深入店面後方,跟父親互動,對青草文化也能更深入了解。

新舊並非衝突,而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店裡在通往新與舊之間的天花板上,懸掛著琳瑯滿目的乾草,芭樂干、玉帶銅錘草、水荖根、埔銀、淡竹葉、山地頭它們不是楚河漢界,反而是融合兩代的回憶。

「以前青草就是這樣掛在上面的,看顧客要什麼草,要賣時再把它剪下來,只是大家都遺忘了」談起古早的回憶,王柏諺難掩興奮之情,他說原本店裡的天花板是掛乾燥花,但後來,父親突然提到以前青草也是掛在天花板,而他也想起幼時確實見過類似場景,因此便讓青草高高掛,這也是店裡兩代最有回憶的角落。

王柏諺看向店裡最有回憶之處,又指著天花板懸掛的乾草琅琅上口:「『山地頭』背面是白色,但翻開裡面卻是深綠色,所以也叫『天青地白』」小時候常在店裡一邊玩、一邊寫功課,不知不覺間他早已將父親跟客人述說的故事深記腦海,重新定位青草店後,也經常把回憶跟大家分享。

不過在「快文化」當道的現今,人們互動少,買家跟賣家銀貨兩訖後鮮少接觸,問他為什麼願意花時間和客人聊青草?王柏諺說:「因為現代人很少接觸青草,搞不好有人連青草茶都沒喝過。」感嘆於大家對青草文化不熟悉,他才想把這些奇怪的草名、特別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由苦轉甘 自喻苦參分享青草文化



採訪尾聲,好奇青草百百款,問王柏諺覺得自己最像哪一種青草?他想了想:「應該是苦參。」

「苦參剛吃下很苦,但嚐久味道慢慢回甘。」王柏諺解釋他覺得自己像苦參的理由,是因為人們不了解青草,起初聽他分享會感到難以理解,但隨著感受青草氣味後,自己拉近和大家的距離,青草的故事也慢慢在人們心中萌芽,他笑說就像苦參慢慢回甘的味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他而言,自比苦參,並非由於接棒青草店很苦,而是盼透過他的分享,讓青草文化能由苦轉甘,讓人們喜愛青草。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