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臉師傅手上的棉線交錯纏繞,棉線在肌膚與毛孔間一來一回,剪斷的是毛髮,剪不斷的是傳統。傳統挽臉需要用嘴巴咬著線進行,蝶式挽臉則是運用線的彈力與剪力,像一把剪刀,鋒利卻不傷人,這樣的美容古法,抓緊人們愛美的天性,使得挽臉技藝屹立多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士林區文林街是俗稱的挽臉街,尼龍布底下,挽臉師傅坐在低矮的板凳上,處理著客人的「面子」問題,身旁的工具很多,舉凡乳液、膨粉、棉線、梳子、髮夾等等,依照每個客人的臉部狀況,所花費的時間有所不同,但價錢都是公訂價200元。
挽臉倒底會不會痛?「就像生小孩一樣,有的人說痛,有得人說不痛。」許朱呅阿嬤說。
86歲的許朱呅阿嬤是挽臉街上最高齡的師傅,已經在文林路擺攤26年,女兒許美蘭因為中年失業,向母親習得挽臉技巧,也在同一條街上擺了攤,當起挽臉師傅。
說起許阿嬤實際上的「挽臉年資」,久遠到不可考,「我們以前在鄉下,哪有什麼化妝品、保養品,唯一的美容就是挽臉,我們村莊裡只有我一個人會。」許阿嬤說。
許阿嬤在桃園附近的海邊長大,30、40年代農村社會,念書的機會少,尤其女性們要忙著工作、又要忙著家務事,「只有雨天的時候,不能到外面工作,下午能有一些時間休息,鄰居就會聚在一起,有的人就叫我幫忙挽臉。」
奇怪的是,挽臉的功夫,許阿嬤沒有學過,最多就是曾經看過隔壁村的人挽臉,實在難想像該如何無師自通?阿嬤的女兒許美蘭解釋,「那個年代幫鄰居挽臉也沒有收錢,就是舉手之勞,我猜我媽一開始也不是很熟練,而是幫越多人挽臉,挽到後來就越上手。」
當時許阿嬤挽臉的工具,沒有特別講究,大多是身邊唾手可得的物品,像是臉上塗的白粉,俗稱「膨粉」,算是那個時代的化妝品,類似現在的粉餅,也有人當作痱子粉使用;手上的棉線是家中縫補使用的針線;粉刺棒就地取材,就拿海邊人家都有的剝蚵刀充當,這些工具,她除了將扁長型的剝蚵刀換成尖頭的銼刀,其他的都沿用至今。
古時候新娘出閣前夕都會請人挽臉,象徵「有人緣、得人疼」。男方送來的聘禮中有一項「修容禮」,就是提供給新嫁娘挽臉的禮數。最盛行的時候,甚至會將挽臉師傅邀請到家中,替新娘挽臉,但現在新娘挽臉的禮俗,逐漸被近年興起的新娘秘書取代掉。
不論生意的好壞,許阿嬤也沒想過退休,「出來工作,可以活化腦袋,我喜歡跟人互動。」雖然新娘子的生意少了,但許多婦女在嫁女兒前,仍會來找她挽臉。
挽臉的好處,是去除臉上的細毛,拔除皮膚的老廢角質,讓妝容更服貼,讓保養品更能注入肌膚底層,來挽臉的客人們總說,挽臉之後,皮膚變滑變嫩。
雖說挽臉的古法,是數百年來傳承的技藝,但阿嬤的女兒許美蘭說,挽臉這一行現在收入不固定,以目前的業績來說,客人多則一天5位以上,少則3、4位,營業額多寡沒有一定的規則,就是運氣。
許美蘭在挽臉街上的年資雖比許阿嬤少幾年,但也是超過20年的深厚功力,根據她的觀察前幾年景氣好的時候,大家賺錢愛去美容院,這幾年景氣不好的時候,美容院的開銷高,加上近年吹起復古風潮,大家又開始來挽臉,200元的公定價,經濟實惠。
許美蘭的生意不錯,有些熟客會專門找她挽臉,她笑說,這是長期累積下來的,她甚至和有些熟客成了朋友,熟客們早上來挽臉的話,還會主動帶早餐來請她吃,她笑說:「做生意跟婚姻一樣都要認真經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https://sight.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