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日前公布行政院對應大陸「31項惠台措施」,只看見政治文字戰慣性「對」台呼應。行政院所提「四大方向、八大策略」,關鍵都在力抗優化就學就業強化留才攬才。賴揆似乎刻意忽視「上樑不正下樑歪」的結構關鍵,目前非專業人才充斥於整個政務體系掌握所有權力資源,試問天底下有蠢才領導專業人才的道理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高教競爭力提升,賴揆真的是狀況外,當房子地基結構出問題,不從地基下手,卻選擇外表修補這是在演戲給誰看?台灣高教產業越來越沒競爭力,來自於這結構中遊戲規則似乎沒法讓人才信服,台灣正玩一套不符合國際潮流下的制度,這種學術泛政治角力處處可見,已經讓有能力移動的選擇更大的國際發展平台。
目前行政院用砸錢的思維不敢苟同,想要因應大陸「31項惠台措施」,長遠來看到底是培養人才還是蠢才?錢不花在刀口上,老是用齊頭式平等的「愚台」標準,總的來看是台灣「教育」出大問題,必須用現有預算加強力道把國際專業人才重點網羅進來,借用這些人才的專家特質翻轉整個台灣學術泛政治化結構,長遠來看才能真正轉化學術界「劣幣驅逐良幣」的詭異氛圍,這個高教處處選舉化制度已讓專業人才失望止步,誰敢再進來?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7年12月20日公布《我國高等教育簡析與國際比較》,台灣25~64歲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專科、大學及以上)人數之占比,自2006年的35.2%上升至2015年的46.7%,10年來增加11.5個百分點。與OECD之35個會員國比較,台灣25~64歲人口中受高等教育人數占比僅次於加拿大、日本及以色列,惟就25~34歲人口受高等教育人數占比而言,台灣不僅較OECD居首之南韓為高,亦較OECD平均之41.8%高出近30個百分點。若不是結構出問題為何教育出來的人才全都選擇外移?
國際化接軌程度,建議必須重視台灣高教中的外國教師人才,在台組成所占比例是否過低,光靠高等教育外國學生人數占高等教育學生人數比率不夠,試問沒有國際觀的師資群怎讓學生們信服?加上老是停留學生英文檢定就是國際化的謬論,完全忽視國際化是需要政府積極營造環境給學生,讓學生接觸各國人才的國際視野,真正引領台灣培養俱有國際接軌格局的在地人才。
民進黨長年的在地化口號,讓台灣失去了世界的舞台。在地化不是錯,錯再不斷膨脹在地化的偉大,本土保護過度讓所有人只知台灣,卻如同井底之蛙讓國際笑話。今日大陸「31項惠台措施」的因應,看見賴清德院長對問題掌握能力不足,用政治手段去處理專業問題,不去處置台灣競爭力結構偏差,繼續透過政治性操作污名化,讓台灣社會整體忽略省思關鍵性問題,當政治意識形態思維的高度爭辯,根本就是自我邊緣化我們下一世代的未來。
●作者:胡筑生/陸軍官校校友會總會長、監督年金改革聯盟召集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
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
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