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傳播教育增添利器 屏東大學成立傳播與認知實驗室

▲螢幕上是眼波儀可顯示眼睛專注在哪些區塊,注視愈久的顯示紅色,其次為黃色、綠色及藍色。(圖/記者陳宗傑攝,2018.03.13)
記者陳宗傑/屏東報導-2018-03-13 15:32:13
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今(13)日舉辦傳播與認知實驗室揭牌典禮,實驗室目前引進眼動儀與腦波儀兩種生理訊號設備。眼動儀可以了解觀眾在觀看影片、圖片、網頁或文字時的觀看重點、觀看次序,也可以鎖定某特定物件的觀看情形進行分析;而在觀看這些影片、圖片、網頁或文字時也可以透過時間順序了解觀眾觀看時的專注或放鬆等大腦訊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普傳播學系鄧宗聖主任表示,過去節目製播的效果多依賴調查方法、焦點座談來判斷節目製作優缺點,檢視觀眾是否有符合製作單位或導演想要的效果。不過,以自我陳述資料作為效果評量的依據,有時會受到不夠精準的批評。而認知與傳播實驗室的成立,正好能在節目觀賞與生理反應訊號上搭橋,如從眼睛注視的位置、時間長度以及觀看順序等等來判斷觀眾在節目觀賞或文本閱讀上的反應,期許本系成立傳播與認知實驗室進行相關的人才培訓,以後對科普節目的發展有長期的助益。

▲屏東大學傳播與認知實驗室引進眼動儀與腦波儀兩種生理訊號設備。(圖/記者陳宗傑攝,2018.03.13)

傳播與認知實驗室主持人吳聲毅助理教授指出,成立這個實驗室不僅可培養科普媒體評估人才,促進生理訊號研究發展,也希望提供科普媒體評估服務,科普影片導演或科普文章作者可以將製作好的科普媒材透過這些生理訊號進行評估,透過分析結果進行調整內容與呈現方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源光校長表示,透過教育部補助的「AI屏大、智造未來」合校計畫與校內自籌款的支持,欣見科普系成立專業實驗室。這個實驗室運用到心理學、醫學或行為科學的儀器,可讓傳播更科學、更有效率。屏大將秉持UGSI(大學、政府、社會與產業)的精神,除了將培養科普媒體評估人才與促進生理訊號研究發展外,更希望傳播與認知實驗可以提供科普媒體評估的產學服務與推廣生理訊號科普教育。

科普傳播學系三年級同學李維育說,過去帶小朋友做科普團康活動,無法得知明確的回饋,未來可根據眼動儀和腦波儀蒐集到的生理訊號進行評估檢討,讓團康活動既有趣,又能產生預期的學習效果;二年級同學柯宇樂是魯凱族原住民,他希望在這套設備與技術協助下,未來製播出來的母語教學影片更能引起族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文化保存。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