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代,位於高雄哨船頭的海關,在其土地四角各立有「台灣關地界碑」,其中三塊已被發現,然而第四塊卻已失蹤60餘年。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20日在史溫侯登山古道發現一塊石條,經清理後赫然出現「台灣關地界」字樣;史蹟探勘小組領隊郭吉清,初步判斷為第四號台灣關地界碑,材質是花崗岩,長107公分、寬26公分、厚9.5公分,總重達70多公斤。該石條被發現時已斷成兩截,為求安全起見,史蹟探勘小組山訓戰技教官宋德威,20日晚間11點左右,即刻召集領隊郭吉清、廖德宗老師、隊員陳佩琪、林財正、潘子如、洪偉庭,全副登山裝備與夜間照明設備,連夜由探勘小組背負下山,目前以無主拾得物,暫時寄放鼓山分局新濱派出所,靜待相關單位處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呼籲民眾,若發現疑似古物,請立即通報文化局處理,以利文化資產的保存。(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臺灣關地界碑失蹤60餘年後被發現,有功人員在新濱派出所合影留念。(圖/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提供 , 2018.01.21)
▲出身特種部隊山訓戰技教官的宋德威,多年來山域搜救經驗豐富,出發前也提醒隊員,夜間山域搜索技巧,登山背負重物重點在於腰力,次為肩膀力量。(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舊城文化協會探勘小組,20日計畫在高雄市壽山史溫侯登山古道尋找日軍防空碉堡群。史溫侯登山古道多年來受強烈颱風摧殘,倒樹電線桿橫阻於途,處處坍方,多年來少有人行;探勘小組一路清除樹藤,在步道中心點長150公尺,寬50公尺密林範圍內,前後共找到十組日軍防空碉堡。
▲臺灣關地界碑失蹤60餘年後被探勘小組發現,隊員雀躍不已。(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1)
▲高市鼓山警分局新濱派出所副所長劉錫卿表示,從警多年,頭一次受理民眾發現「重要歷史文物」案件,看到40多公斤的石碑實體後,覺得非常特別。(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一行人前進到十八王公廟北方約200公尺處,在一個二層樓高碉堡的樓梯底下,由探勘小組廖德宗老師發現一塊花崗石條。石條上面滿佈泥土與樹根,經清理後,圓形碑頂顯現,緊接著出現「台灣關」三個字;此時,曾經任職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的郭吉清,憑著處理過第三號「台灣關地界碑」展出的經驗,判斷這是第四號界碑。郭吉清當場高呼「找到寶了!找到寶了!」,並表示,這是國寶級文物。探勘小組擊掌歡呼,雀躍不已。《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宋德威、陳佩琪,也著重裝入山,全程記錄採訪。
▲探勘小組夜間穿越叢林,將兩塊石碑搬運下山。(圖/史蹟探勘小組領隊郭吉清提供 , 2018.01.21)
依據高雄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網》指出,西元1864年中英天津條約後台灣開港,海關設台灣、淡水二關;台灣關兼轄安平、打狗,淡水關兼轄淡水、雞籠二關,打狗海關便是於此時正式成立。
1869年,英商張怡記承造海關官舍於哨船頭打鼓山麓,也就是目前鼓山區哨船街七號的「高雄海關宿舍」位址。據史料記載,清朝時期海關制度不止聘請英國人制定,連海關職員也都聘用英國人,為安全考慮,建築外圍四角設有界碑,以防閒雜人等擅入。
之前,在高雄先後發現了三座「台灣關地界碑」,其一原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因巷道拓寬工程,1994年在鼓山區安海街32巷出土,現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保存。其二,1996年由四位海關人員,在英國領事館右側山坡發現,送到財政部位於台北的「海關博物館」保存。其三,在高雄海關宿舍與英國領事館交界的山洞邊發現,與另一塊「VR大英國地界碑」並立,2013年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開館後,原件移入館內展出,並在界址背面複製展出。
▲石碑上半段重約40多公斤。(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這三塊地界碑,因目前台灣所能找到的中國海關常關界碑極其稀少,迄今已148年歷史,乃為重要史證文物。且涉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歷史,可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史實,具有歷史價值與史事淵源。就清代的海關制度、台灣海關歷史、台灣歷史文物而言,誠屬寶貴,具稀有性,文化部皆指定為「國定重要古物」。
▲重達約40多公斤的石碑上半段,由探勘小組山訓戰技教官宋德威負責背負下山。(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20日發現的第四塊地界碑,材質是花崗岩,長107公分、寬26公分、厚9.5公分,發現時已斷成兩截,上刻有「台灣關地界」五個字。在二戰末期日軍為防禦高雄港,所建的二層樓高碉堡樓梯底被發現;此類碉堡為防空高砲陣地,分布在史溫侯登山古道中心的廣大區域。
▲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說,非常感謝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成員,在發現後即妥善運送至新濱派出所保管,並通報文化局。(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戰後由空軍防砲部隊接收使用,直到民國65年左右撤退,後由海軍陸戰隊當成特種訓練場。在此之前這個區域都是軍事管制區,一般民眾無法進入,民國92年英國領事館官邸開放參觀,民眾才有機會行走史溫侯登山古道。
▲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20日在史溫侯登山古道發現一只花崗石條,清理後赫然出現「台灣關地界」字體。(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廖德宗根據現有資料判斷,應是民國40年代,高雄海關宿舍改建,界碑被移至宿舍後山邊放置,被壽山的防砲部隊搬至山上碉堡,當作座椅及踏梯使用。防砲部隊約民國65年後撤防後,因碉堡無人管理被樹藤覆蓋,位於樓梯底下的石碑,更不可能被發現。如今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發現此重要文物,印證文史界說的一句話「古物會找人」。
▲探勘小組在發現後即妥善運送至派出所保管,並通報文化局,後續局將邀請學者專家勘查並交由歴史博物館收存,同步進行研究展示規畫。(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地界碑發現時已近黃昏,為保持現場完整,暫置留原地。探勘小組回家經討論後,認為天亮前有被盜運的危險性;史蹟探勘小組宋德威,即刻召集領隊郭吉清、廖德宗老師、隊員陳佩琪、林財正、潘子如,連夜摸黑又趕回原地。
▲探勘小組將重達40多公斤的石碑上半段移出。(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出身特種部隊山訓戰技教官的宋德威,多年來山域搜救經驗豐富,出發前也提醒隊員,夜間山域搜索技巧,登山背負重物重點在於腰力,次為肩膀力量;而在山野從事搜索任務,夜間溫差較大,避免山區恙蟲與跳蚤或蚊蟲騷擾,須做好全身防護,飲用水源時刻補充,通訊器材及乾糧也需準備充足,該任務環境屬於珊瑚礁岩地形,足部防護選擇硬底登山鞋較適合。
因花崗岩石材極重,斷成兩截的界碑,預估各有40與30多公斤重量,以軍用登山專業背包裝袋後,由探勘小組隊員輪流背負下山,因夜深漆黑、山路崎嶇不平,安全起見腳步需緩慢,花費約三小時才把界碑背負下山,送達鼓山分局新濱派出所,在警方辦完拾得物相關手續,已是21日凌晨三點。後續處理程序,將通報文資主管機關高雄市文化局,依法定過程審慎處理。
▲探勘小組細心將石碑整理出土。(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1.21)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副局長林尚瑛表示,「台灣關地界碑」在高雄先後發現三座,一收存在台北海關博物館,二由高雄歷史博物館典藏,三則展示於打狗英國領事館內,因見證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海關的歷史,以及十九世紀台灣開港的歷程,已指定為重要古物。20日傍晚發現的可能是第四座,應具有同等價值,也補足高雄歴史中的一部分。
▲探勘小組將約40多公斤的石碑上半段放入登山專用背包,準備背負下山。(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林尚瑛表示,感謝舊城文化協會文史工作者與史蹟探勘小組成員,在發現後即妥善運送至新濱派出所保管,並通報文化局,後續局將邀請學者專家勘查並交由歴史博物館收存,同步進行研究展示規畫。也呼籲民眾若發現疑似古物,請立即通報文化局處理,以利文化資產的保存。
▲初步判斷為第四號臺灣關地界碑,材質是花崗岩,長107公分、寬26公分、厚9.5公分,總重達70多公斤。(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