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歲李姓男大二生在學校圖書館準備期中考試,肚子突然痛了起來,以為是腸躁症發作,不料休息過後,腹痛卻愈來愈嚴重,才至附近診所就診。經診所醫師檢查後疑是「急性闌尾炎」,便轉診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再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譽耀檢查後,發現是腸套疊惹的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譽耀說明,所謂的「大腸包小腸」屬於腸套疊,分為幼兒型、成人型,幼兒的發生原因不明,大多使用大腸鏡讓腸子恢復正常,少數復發型才需要手術治療,但成人型腸套疊就沒那麼單純,通常與大腸發炎或腫瘤有關,必須手術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張譽耀進行「腸套疊」-小腸鑽入升結腸示意。(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12.29)
張譽耀評估後,因無法排除腫瘤可能性,所以建議手術治療;張譽耀安排微創手術,以腹腔鏡小傷口進行,術中發現闌尾有一個3公分的腫瘤,進而造成「腸套疊」。因此進行腹腔鏡右側半結腸切除手術,手術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傷口不到3公分。
▲張譽耀醫師指出李姓男大二生「腸套疊」的位置。(圖/記者陳雅芳攝,2017.12.29)
張譽耀指出,李同學結腸被腫瘤阻塞,蠕動變慢,小腸不停蠕動,慢慢「鑽」進動得慢的大腸裡,經腹腔鏡手術,切除套疊的大腸和小腸約15公分,真的找到闌尾真的有3公分腫瘤,切片化驗證實是罕見的低度惡性闌尾黏液性腫瘤。
張譽耀表示,「腸套疊」分成兩種,分為幼兒型和成人型。「幼兒型腸套疊」大多好發在2歲左右的幼兒且沒有原因,發生時常造成幼兒腹痛、腹脹、或腸阻塞,治療大多不需要手術,只需大腸鏡復位即可;少數復發型的幼兒型腸套疊才需手術治療。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譽耀說,這類型腫瘤占消化道惡性腫瘤的0.5%,美國研究發生率為每百萬人0.12%,多數患者沒症狀,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萬一淋巴轉移或遠處轉移,需搭配化療。李生手術後第三天出院,經追蹤一切正常,目前安心求學,並遵醫矚維持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