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第11屆噶瑪蘭獎,將於16日上午在蘭陽博物館二樓國際會議廳舉行頒獎典禮,今(106)年是由長期從事考古研究,致力鄉土文化傳承的邱水金獲得這項殊榮。邱水金不僅是宜蘭丸山遺址、大竹圍遺址、淇武蘭遺址、宜蘭農校遺址等大型考古發掘的核心人物,更致力將人類學的專業知識在地化、普及化,經由他的團隊所挖掘的宜蘭文物多達200萬件以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仰山文教基金會於1991年創設噶瑪蘭獎,主要是對於長期投注宜蘭本土教育、環境保護、醫療照護、藝術文化推廣者的感恩與支持。仰山文教基金會表示,希望藉由這個榮譽,讓社會大眾看到獲獎者對宜蘭這塊土地的付出與貢獻,也看到宜蘭精神的發揚。這次獲獎的邱水金老師,熱愛鄉土、長期投入在地知識的考掘與推廣,更是宜蘭文教界值得學習的師者典範。經由中研院蕭新煌等8位公正人士共同組成的評選委員會,決議第11屆噶瑪蘭獎頒給邱水金。
邱水金對宜蘭的歷史相當有研究,特別是關於平埔族。邱水金說,住在宜蘭的平埔族叫做噶瑪蘭族,以前漢人都稱他們為「番仔」,不過,小時候他的父親就告訴他,不可以用這種稱呼,因為這是貶抑人家的說法。邱水金表示,宜蘭有很多地名都是噶瑪蘭族的用語。像他老家附近冬山鄉的「武淵」,噶瑪蘭語是「魚簍」的意思。邱水金說,在他的印象裡面,噶瑪蘭族非常愛乾淨,住家附近的竹圍總是掃得乾乾淨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邱水金不諱言自己可能也有噶瑪蘭人的血統,他說,以前有一句話叫「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是指古早時代漢人從福建到台灣開墾,絕大多數都是男性,到了台灣之後娶了平埔族女子為妻,所以才流傳這一句話。
邱水金說,他真正投入考古工作,是從民國八十三年參加文建會所開辦的考古人才培訓班開始,那是文建會第一次開辦這種培訓班,地點是在當時的台北縣八里鄉。第二年,同樣的班隊在宜蘭開辦第二期,邱水金負責協助相關開辦事宜,就這樣與自己當初所學的考古有了最直接的接觸。投入考古工作之後,邱水金先後參與了大竹圍遺址、丸山遺址、宜蘭農校遺址以及淇武蘭遺址的挖掘工作,經由他的團隊所挖掘的宜蘭文物達200多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