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 揭牌典禮

▲(右至左)林內鄉代表會主席許林玉琴、六輕許嘉賢協理、聯合會葉在德總幹事、林文瑞會長、環訓所李健育所長、林內鄉長張維峥、中水局陳弘凷局長、六輕黃耀南協理。(圖/記者洪佳伶攝 , 2017.10.03)
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2017-10-03 20:08:51
雲林農田水利會3日為林內鄉的「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舉行隆重揭牌儀式,強烈展現該會參與環境教育的努力與成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雲林農田水利會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於8月28日正式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成為全台灣17個農田水利會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的水利會。雲林農田水利會林文瑞會長表示,希望透過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水利工作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達成農田水利事業生活、生產、生態的三生功能目標,留給後世子孫一個永續經營的生活環境。他有感而發地說,要讓鄉親們知道雲林農田水利會的努力與用心。

早在民國104年10月,林文瑞會長就指示該會針對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成立「環境教育推動小組」,經過近二年的努力,克服種種因難,如今終於通過了環保署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認證。這是全國唯一一處以農田水利為主題同時結合了環境教育的設施場所。

該會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位於雲林縣林內鄉林中村三星路9‐2 號,林內分水工畔,園區包含「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及周邊動態水利設施模型,區域範圍約二公頃。結合附近集集攔河堰南岸聯絡渠道、林內分水工、濁水發電廠、濁水溪進水口等水利設施,園區頗具參訪價值。

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成立於民國91年,主要為配合「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啟用,建築面積三百餘坪,內部設有六個區,分別為一樓的「傳統水利展示室」、「八田與一技師展示室」、「文獻展示區」和二樓的「現代水利展示室」、「農耕器具展示室」、「戶外展示區」;另有七大主題,分別為一樓的「水利的演進」、二樓的「地下水及補助水源的開發」、「量水設施」、「省水管路灌溉」、「天然災害」、「農家器具」及各樓層中間的「文獻資料」,可以了解雲林農業水利灌溉發展過程;室外東側陳列濁水溪流域石材分布情形,濁水溪流域上游大量巨石,至水里一帶變成斗石、礫石,及至西螺大橋變成細砂,目睹此景,參訪者可以實際體會濁水沖積扇形成之原因;園區周圍動態水利設施模型完整介紹農業用水從濁水溪取水後流經田坵一直到出海,渠道內的各種構造物,包括:攔水設施、沉砂池、跌水工、分水工、巴歇爾量水槽、倒虹吸工、農田灌溉分水閘門等等設施模型,參訪者得以認識農田水利灌溉排水等設施。

在農業機械化的時代,舊有的農業器具逐漸被淘汰,園區之「農田水利文物陳列館」收集和保存了這些農業文化的資產,園區內更有座全台首例、亞洲首創的八角型分水工(八卦池),具有即時、精密、靈活調配農業灌溉用水、水力發電、工業用水等用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園區整體規劃完善,園區內大量落羽松,隨著季節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美景,常常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賞、攝影,園區更是國內少有以水資源利用及保育為主題的場所,可以提供各級學校師生、機關人員及一般大眾優美的學習環境。

林文瑞會長在致詞時表示,通過認證不是結束,而是責任加重的開始,期待農田水利環境教育園區能夠發揮「近悅遠來」的功能,提供所有鄉親好朋友們,一個兼具教育及遊憩的場所,更期勉園區所有的工作團隊,能夠稟持積極參與社區營造,推動環境教育的初衷與熱忱,持續深入推動環境教育,將教育與學習轉化為具體行動,以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帶動地方營造優質生活環境,學習與自然和諧共存,以達環境永續發展的目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