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3大行動支付在台陸續開通,也帶動國內行動支付潮,目前綁卡數與簽帳金額皆呈現穩定成長,市場接受度也高,銀行發現,國際行動支付的平均交易金額及次數均較其他行動支付高出至少2倍,難道外國月亮真的比較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金管會統計,截 2017 年7月底止,國際代碼化手機信用卡、HCE 手機信用卡、行動 X卡、TSM 手機信用卡、QR Code 行動支付、行動金融卡、行動收單等7大類行動支付工具累計消費金額76.3 億元,較 2016 年大幅增加 52.7 億元,一般認為以國際3大支付貢獻最多,估計貢獻可能有 40 億元以上。
台新銀行表示,由於國際支付擁有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果粉及星粉在推出前早已躍躍欲試,內部針對持卡人使用資料分析也顯示,在綁定國際行動支付後,每卡交易金額平均增加4000 元以上,且平均交易金額及次數均較其他行動支付高出至少 2 倍,主要原因便是創造「良好的客戶使用體驗」,以 Apple Pay 為例,持卡人只要以手機靠近感應式刷卡機,指紋辨識後即可快速完成感應交易。
不過,玉山銀行認為,顧客對於行動支付認知及接受度仍在醞釀階段,但因可以將多張卡片整合在手機裡,出門不必帶錢包,依目前顧客使用狀況觀察,多以單筆金額較小,生活類消費使用頻次較高如餐飲,主要用戶為年輕、數位化較高客群,對用卡頻率及簽帳暫無顯著影響。
除了國際3大 Pay 之外,國內第三方支付、專營電子支付業者也推出各自的行動錢包,消費者只要下載專屬錢包APP,綁定信用卡,也都可以用手機付款,中信銀指出,市場推出的時間、支援銀行家數、支援裝置品牌型號數、廣宣曝光量、銀行推廣的積極度,都是影響綁卡數及刷卡金額高低的因素,但因使用場景及交易模式相近,各類行動支付的平均單筆金額差異不大,如果排除國際行動支付,其實,國內的條碼支付使用者也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包括與社群溝通軟體的整合、行銷優惠折扣、支援便利商店、較不受行動裝置品牌型號的限制等,都是用戶接受度提升的原因。
▲國內第三方支付、專營電子支付業者也都推出各自的行動錢包。(圖/NOWnews攝影中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國際行動支付表現亮眼,但台北富邦銀行表示,其使用頻率則不及掃碼支付如街口、LINE Pay 等,主因運用場景不同,掃碼支付多為超商等小額支付,使用頻率較高、金額較小,對消費者而言,只要有特色、好用,就會吸引一群特定的消費者。
台北富邦銀行也認為,行動支付使用率的高低,主要還是看支付業者所提供的環境,否則消費者用兩次就不會再用,國際支付因為收受點為信用卡的特約商店,消費者使用上已有信任感,加上特店數量具一定規模,因此只要用起來方便,消費者就比較願意嘗試,再加上國際行動支付是手機硬體或軟體的控制者,相對可以將使用者體驗巧妙的融入硬體的設定中,推廣上也比國內其他支付業者必須透過廣告宣導來使消費者下載更簡單,在這兩大要素前題下,國際行動支付才會有一上市就有很高下載量的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