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與民眾互動的經驗,讓筆者不禁讚嘆,民眾是反映市場變化,最「接地氣」的風向球,同樣是不動產問題,近幾年和當時市場景況大好的時候有著很大不同,民眾除了問房價漲不漲、房子該不該買之外,還多了問怎麼預先分配財產,以及繼承、贈與等相關事項的族群。讓人也感嘆起,世道是不是有了變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道有沒有改變,有幾個數字特別值得玩味。
日前,台北市地政局發布台北市房屋持有者及人口年齡分析,其中若以20歲間距為1組,發現其取得房產的原因,未滿20歲的未成年多以繼承及贈與方式取得,約7成8,買賣約1成9,且以法定代理人出資購置者居多; 20至59歲族群,則是透過買賣取得房屋,約占66%至72%。而60歲以上的房屋持有者,有約2成3為「其他」取得原因,如信託、交換等,原因或為持有期間相對較長,對於房屋管理、處分方式有較多選擇空間致取得原因較多元。
在內政部的移轉也有類似跡象,統計金融海嘯以來建物各類移轉變化,買賣、拍賣移轉都下降,其中買賣移轉登記最為明顯,10年間就下滑高達12個百分點,等於每一百件的移轉之中就少了12件的買賣登記,反觀繼承和贈與則大增,占比從2008年的13.6%,今年上半年達24.8%,已近25%,等於目前每四件的移轉中就有一件是透過繼承與贈與取得。
會有這種狀況,在市場面上,是受高房價與政策引導影響,在民眾所得沒有順利接軌房價的狀況下,買賣件數自然減少。而贈與和繼承大增,主要和台灣自有住宅率高,長輩普遍留有房產,當高齡人口增加,在國人多會為子女考量的習慣下,提前規畫贈與,抑或是身後辦理繼承,也越發普遍;加上前幾年遺贈稅率大幅調降的背景,這一切似乎顯得那麼順水推舟。
對於即將用得上的人來說,身為業者的第一個建議是,先算好不動產移轉時的成本,例如土地增值稅等;再預估移轉後再移轉產生的資本利得稅,在沒有對配偶、子女等關係人存在喜惡的客觀前提下,該怎麼安排,約莫可以拿捏出個七八分。
在這事情之外,當繼承與贈與成為常態,一個對社會與政府的警醒是,同樣是「繼承者們」,自然有繼承了家中數代累積大筆財富的繼承者,當然也有繼承了一文不名的貧窮繼承者,富有繼承者和貧窮繼承者之間的距離,將會因為財富累積速度不同,距離越來越遠,換言之,社會階層之間的流動更不容易,競爭就從投胎的那一刻開始。
另一個層面是,在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現實中,不動產又是國人資產部位中最大宗的一塊,如無意外,日後會有不少孩子繼承了來自父母和家中其他無繼承者親戚的房產,這些看似「富有繼承者們」也不用高興得太早,同樣是房地產,光是房地產所在位置,就已經高下立判,更不用說不動產還分成能夠居住安適、便於出租、轉手容易的「正資產」,也有屋況老舊、維護不易、易主更難的「負資產」,產業到時到手之後能不能承擔,會不會反而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就是繼承者們個人的造化了。
再回過頭來,或許很多人會問,未來那麼難測,浮沉於世事,問起當下該如何應對要怎麼回答呢?
我想「百善孝為先」,該是這當下最妥切的回應了吧。
●作者: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
public@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