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解除台灣國防桎梏

三軍聯訓基地是國軍主要實彈射擊場地。(圖/軍聞社提供 , 2017.7.27)
文/林中斌、亓樂義-2017-08-27 09:03:17
台灣國防最明顯而具體的困境有2。一是經濟疲軟,購買昂貴的高科技武器,錢從哪兒來?。二是即使有錢買,賣主(美國)願意出售給台灣嗎?例如,台灣多年來對美要求購買F16 -C&D戰機,但一直無法如願。雖然韓國都從美獲得F16- C&D戰機,台灣就是不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台灣寄望於性格善變、團隊多事的川普總統大力軍援台灣,實際嗎?解放軍已快速現代化,多核彈頭的東風-41洲際飛彈可打擊全美。共軍專打航母戰鬥群的東風-21D及東風-26,還有自潛艇發射的巡弋飛彈,都可讓馳援台海的美軍躊躇不前。1995-96年台海危機時,美軍派2艘航母戰鬥群前來嚇阻共軍的場面不再可能出現。

美軍不到,國軍抵擋共軍即使數周,最後也無力固守。嚇阻共軍登台最有效的選項,無法靠軍力,必需靠心理。

因此,台灣必須放棄傳統思維,另找國防的出路。出路有2:一是重訂國防指導原則,由文字累贅、語意軟弱的「防衛固守、有效嚇阻」,調整為「戰略防守、戰術攻擊、多重嚇阻、聚散自如」,減縮版為「戰略防守、多重嚇阻」,為2009年4月筆者中斌所提出之建議  。二是培養廉價制敵的「水泥叢林的游擊戰」能力  。

原來國防指導原則中的「防衛」與「固守」意義重疊,單說「防衛」已足夠,多說「固守」有壯膽之嫌。單說「嚇阻」已足夠,多說「有效」,反而引人聯想「難道有無效之可能?」,不免沾了「此地無銀三百兩」之嫌。

又,「防衛固守」語氣比「戰略防守」被動。因為「防衛固守」只是守勢而已,但「戰略防守」包含了「戰術攻擊」的意涵。其全文是「戰略防守、戰術攻擊」。在減縮版中只提「戰略防守」也是「藏鋒」之意,有助於兩岸和諧氣氛的培養。

戰略特色是時間長、空間大、面向多(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等等)。戰術是時間短、空間小、面向少(軍事而已)。台灣在戰略高度是防守,無意攻擊對岸。而在戰術階層是攻擊。意指萬一被共軍侵犯,台灣要有精良的殲敵能力。

「多重嚇阻」意為台灣把有限的經費,聰明的分配到不同層次的武力上,以消除北京動武攻台的意願。不同層次的武力由高科技到中科技到低科技,由昂貴到低廉、由少量到多量。例如15%昂貴的高科技武力、25%次昂貴的中科技武力、60%相對起來低廉的低科技武力。3者的比例依序可為30%、30%、40%,或其他組合,由國防部深入研究後決定。

台灣第一重嚇阻是兩岸交往。第二重嚇阻是高科技和中科技戰力。第三重嚇阻是水泥叢林游擊戰。但不是硬碰硬慘烈的城鎮戰,如二戰中的史達林格勒之役。

「重層嚇阻」是台灣國防部2017年3月初揭櫫的戰略指導。參謀本部作戰與計畫次長姜振中被立委問到:「多重嚇阻」,和「重層嚇阻」有何差別?他說「是一樣的」 。既然「多重嚇阻」是筆者中斌自2009年4月起便多次發表的建言,故在此書中仍然沿用  。

因為共軍學習美軍高科技戰爭的打法,我們要學習讓美軍灰頭土臉的伊拉克游擊隊的打法。何況,台灣從南至北都是水泥樓房,掩體比伊拉克黃土一片好太多。

共軍一旦發動攻台,遲早會登陸。台灣平日就要展示能力:共軍登台容易,但結束戰事困難。因為化整為零的獨立狙擊手神出鬼沒,今天放2槍,後天打4槍,除之不盡。下決定攻台的北京領袖便會遭內部政敵責難和挑戰,甚至面臨奪權的威脅。這種可能性,便會嚇阻最初決定軍事攻台的領袖。因而一開始,他便不隨意下令攻台。

如果北京領袖避免軍事攻台,而採取軍事以外的手段統一台灣,台灣國防部的任務已大致完成。處理其他兩岸的挑戰,便可交給國防部以外的部會。

這種「水泥叢林的游擊戰」能力要經常展示,以無言的方式嚇阻北京領導切勿武力攻台。

狙擊手可獨立作業,萬一國軍指揮系統被共軍打斷。打斷國軍指揮系統的「電磁脈衝」彈頭共軍已擁有多年,而且不需要引爆小型核彈產生「電磁脈衝」效應。它可破壞我方電子通訊系統,而無人傷亡。此種彈頭可配在各式飛彈上,可由戰機空中扔擲,亦可裝在背包裡由單人攜帶濳入我方引爆。

「水泥叢林的游擊戰」不是慘烈、玉石俱焚像史達林格勒一般的正規戰、城鎮戰。它應該是像毛澤東所說的「敵來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游擊戰。

台灣獲得昂貴的高科技戰力,操之在人。但培養低科技戰力,操之在我。後者即是「不對稱戰爭」:台灣以「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對付共軍戰機、軍艦、飛彈的高科技戰爭,達到嚇阻的目的。

1963—1975年間,來台參與「明德專案」的德軍將領奧斯卡.孟澤爾(Oskar Munzel 1899-1992)、庫爾特.考夫曼(Kurt Kauffmann)等早已建議:對抗共軍,台灣以寡擊眾、節約物資應為國軍建軍採取的方向,包括組建山地部隊,加強台灣防衛作戰。

可惜歷時3年的谷關山訓和實驗,因陸軍總司令于豪章視察演習墜機重傷後而「人損政息」,谷關山地實驗營最終付諸東流,當初成立山地旅的構想也就不了了之。

孟澤爾是身經一次及二次大戰,並曾在閃擊戰名將古德林(Heinz Guderian 1888-1954)麾下歷練的老將。其眼光反映出戰場出生入死務實的經驗,並非標新立異之學說。當時台灣都市化尚未普及,望眼皆為天野和山地。如今台灣,高樓大廈比比皆是。以前以山地為掩體的游擊戰觀念,在今日自然延伸適用於以「水泥叢林」為掩體的另類游擊戰。

有人說台灣青年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不適合打「水泥叢林的游擊戰」。我要反問:有沒有任何戰爭適合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的青年打?難道我們打按鈕式的高科技戰爭會更有把握拒敵於境外嗎?而且,購買昂貴的高科技武器的經費從哪來?

此外,生活舒適、體力低落、缺乏鬥志更像台灣北部青年。中南部青年不盡如此。何況,伊拉克游擊隊成員估計為3,000至7,000人,占全伊拉克3,700萬人口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二。對照台灣2,300萬人口,所需游擊隊員為2,000至4,000人,占2015年國軍志願役人數14萬的1/70至2/70。也就是說,在國軍志願役70人中找1至2人。會很困難嗎?

「水泥叢林的游擊戰」嚴格說並非城鎮戰,但與城鎮戰有類似之處。前者更注重機動單兵的獨立作戰。其相應的準備,眼下至少有3項可以進行。一、恢復我特戰部隊並提升其配備及演訓。二、全民國防配合特戰,演訓後勤醫護。三、國防大學廣收近來以弱對強非對稱作戰的戰例,並派人實地勘查。

書摘》台灣還需要國防嗎?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林中斌、亓樂義

本文由時報文化授權刊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