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緻「時裝劇」情有獨鍾的戲迷們應該會感到雀躍,在《歡樂頌2》圓滿收官後不到一個月,又迎來了另一個風貌、情境大異其趣卻同樣引人入勝的都會情感大戲《我的前半生》。會的看門道,不會看熱鬧,《我的前半生》可貴在通俗而深刻雋永,通暢卻不膚淺媚俗,十分出人意表的是居然能以這樣的筆觸來處理一個「外遇」的戲哏,能以這樣的tone調來經營一個「言情」劇碼,角色人設走的是「乍看不起眼,慢熱之後卻終於目不轉睛」的定位,以男女愛情串起「家庭」跟「職場」兩個相互衝撞、發酵的「世界觀」,題材、切入點都並不特別新鮮的一個作品,卻傳神、精準地做到了方方面面深入人心的「即視感」和「共鳴感」,整齣戲的扣人心弦不在妙筆生花,而在活靈活現有血有肉,整個故事的高潮迭起不在撲朔迷離錯綜複雜,剛好相反,是在於純粹,簡單,讓人身歷其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前半生》拍攝質量講究,「電影感」水到渠成,劇本的功力非同小可,讓不論人物或劇情的諸多細節都一掃亦舒原著小說裡的陳舊刻板印象,被精煉打磨得熠熠耀眼,對白的神韻尤其鮮活生動,光聽對話都能聽出耳油,更何況戲中角色出演者無一庸手,個個演技出類拔萃,栩栩如生,逼近眼前。同一檔的好戲中,若能搭配著歷史大戲《軍師聯盟》一起看,那分享受,直似松露燻雞配頂級紅酒,是這一季不可多得的戲劇饗宴。(台灣觀眾已可於「愛奇藝台灣站」同步收看。)
八九零年代的華語言情小說,台灣有瓊瑤豔冠群芳,香港則是亦舒和李碧華平分秋色,亦舒是倪匡的胞妹,文筆清奇,產量甚豐,在三百多本小說著作裡陸續有《玫瑰的故事》、《流金歲月》、《朝花夕拾》…等多部小說被影像化,算是跟影視產業的食物鏈關係相當密切的名作家。她的小說家喻戶曉,在文學軫域的評價地位卻有點模糊,常有人覺得她筆下的人物「輕飄飄,軟綿綿,身處紅塵俗世,舉手投足卻不食人間煙火」,再加上某種有些偏執色彩的「符號」耽溺(例如她特別喜歡用「玫瑰」、「家明」來做為小說人物的名字),亦舒的獨特性是相當明顯的。若以這些過往的殘留印象做為直觀的「期待值」標準,對比於實際由沈嚴導演最終掌舵攝製完成的2017版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其驚喜驚豔的程度,著實非同小可。
這本出版於1982年的小說,算來已有35個年頭,多年前曾被翻拍成台語發音的台劇(江霞主演),單純集中在梳理一個「原本家庭美滿」的中年婦女面臨失婚的劇變而激盪出的「女性心事」(以及一定程度的「女性意識」),這次的翻拍,在人氣IP蔚為「主潮流」(main stream)的現時當下格外具備了啟發的意義,首先是故事軸線的拓寬,不再讓人誤判成是一個寂寞婦女的無病呻吟,多人物多storyline的敘事結構豐富了故事的可看性,也提供了觀眾看戲時在張力和懸念的伸縮間被「勾」得聚精匯神關切下去的節奏快感,而在故事的「視角」和主題呈現的「視野」上都順勢合理地產生了極其巨大的提升,不只是劇情素材的「量變」,更是以更深邃挖掘的企圖心來刻畫在這樣一個「外遇」(婚變)的事件(event)前後周遭相關人等的心理脈絡以及震盪影響,這樣一種「文學意涵」拔高的「質變」。此外,再加上「編劇語法」大刀闊斧的更改,馬伊琍一嘴一個「呀」的上海腔,每個角色喜怒哀樂七情上面的外顯演法…,無不讓亦舒筆下刻意營造得高冷、疏離但略顯空洞的華美氛圍,極大幅度地,改弦易轍轉換成為一個特別虎虎生風,「氣場」與「力道」都呼之欲出的,充滿體溫和人味兒的世界,氣息、神采、厚度,都完全不再相同了。
這不免讓人想起楚浮、高達等法國新浪潮導演當年高喊的「作者論」,所謂「沒有爛電影,只有爛導演」,當年高達為了坐言起行,特地去買了本不暢銷的美國懸疑小說拍成了後來幾乎改寫電影語法在剪輯、攝影、構圖等「美學」和「思維」邏輯的經典電影:《斷了氣》;曾以《中國式離婚》、《手機》、《中國式關係》等大熱爆款劇風靡廣大群眾的導演沈嚴,對於《我的前半生》原著IP脫胎換骨的再創作再演繹,其值得肯定並推崇之處,足以差相比擬。
聊完原著跟戲之間有所「本」也有所「改」的關係,再來聊聊所謂的「劇型」。「類型電影」(類型戲)這樣的觀念,來自於好萊塢電影從「行銷」角度切入的看法,認為一個戲劇作品從「劇型」(喜劇、愛情、恐怖、戰爭、動作…)來分類,電影觀眾之前已經累積了足夠的「訓練」,所以一個戲劇作品的不論創作(拍攝)或接受(欣賞),都有清晰的「經驗法則」可以遵循,《我的前半生》也成功地又給了「類型戲」這個概念一個強烈的嶄新的案例。
例如大部分的「婆媽劇」(例如經典港劇《真情》,例如韓國一檔要演一兩百集的晨間劇),強化的是普羅大眾對「人情世故」的熟悉,卻常在製作質量上相對「陽春」很多(認為年長的家庭觀眾不挑剔拍攝的質感),《我的前半生》有「婆媽劇」讓不同年齡段的家庭觀眾都感同身受的情節和議題,在攝製水平上,卻講究到位璀璨奪目。再則,例如許多「言情戲」費盡工夫在於故事峰迴路轉的設計,卻可能忽略了這箇中角色情緒、情感「轉折」上的明確與合理,《我的前半生》不像《歡樂頌》系列還肩負了一個「鏡像現實人生的殘缺與扶持」這樣的精神主題,就戲論戲,比較算是一個「想把故事講得讓人欲罷不能」的「言情劇」,但卻能夠把情節起承轉合過程裡的人心人性交代得真實真誠,將所有人物特質雕琢得「存在感」十足,「辨認度」也十足;諸多橋段有似曾相識的親切,卻沒有「套路化」的痕跡,大小角色第一眼看去有貴婦有怨婦有閨蜜有小三有情敵,別的戲有的他也有,卻在處理上沒有任何「符號化」的嫌疑,角色的塑造立體而完整,有功利但護犢的母親,有順理成章日久生情的情婦…,扼要來說,《我的前半生》在戲劇元素的開拓上,沒有偏離「類型戲」的軌軸太遠,卻有可觀的創作能量給出煥然一新的呈現技巧,「小細節」組裝成「大精彩」(好比光罵人「你才是7-ELEVEN!」)都能罵得讓人會心莞爾,過目而難忘。
《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的旁白OS.貫穿全局,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安排,不是言不及義地出售廉價的「文藝腔」,不是吊胃口地製作戲劇糾結或張力,也不是《歡樂頌》那樣有點類似「說書」或「章回小說」游移在「全知觀點」和「主觀視角」的「人稱切換」的效果,就跟觀眾對話的功能來看,更像是一種「態度」的表達。箇中訊息不完全是在交代情節發展的如何如何,而是在不至於曲高和寡的前提下去傳遞關於婚姻、關於女性成長、關於人生階段的價值調整…等等的觀點看法,時不時會剛好打在看戲的人的心坎上,看似信手捻來,其實別具匠心,相當值得一提。
《我的前半生》卡斯組合可說是高手如雲目不暇給,靳東在《歡樂頌》系列客串演「老譚」,形象無懈可擊得像一尊佛,這次演一個在職場、情場都翻手作雲覆手雨的厲害人物,個性鮮明,七情六慾的起伏也鮮明,演來行雲流水,卻又莫測高深,十分精彩。人設特質跟靳東產生明顯對比的男二雷佳音,演出了平凡男人的幽微層次,妻子和情人之間的抉擇,難得不從「感情VS.責任」這樣僵化的型式來做拿捏,我們看到戲裡的他任何矛盾、徬徨的「卡殼」點都能讓人感受到那分內在壓抑下拚命企求「兩全」的雷聲隆隆,演出了迥異於其他男演員可能會運用的演繹技巧,深厚極了,動人極了。陳道明客串演出的餐廳老闆,戲分不多,卻隱含與多位角色間化學效應微妙的關係,每一出場,都是磁吸力百分百的聚焦亮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女演員的表現也是光芒四射流光溢彩,馬伊琍開頭前幾場,怎麼看都像是縱情於庸俗物慾的腦殘貴婦,換了功力稍弱的女演員來演這個角色,可能都不無浮誇失真的風險,卻讓她演出了靈魂,讓人看到了(也關心起)那些矯作行徑下的忐忑與無助,絲絲入扣,吸人眼球,而隨著劇情發展,角色隨著際遇而蛻變、成長,是一次極有發揮也美不勝收的演出。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畫、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