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技術應用日益廣泛,輔助漏斗胸治療更精準。一名8歲女童因胸部下緣明顯凹陷,確診罹患漏斗胸,由於家長擔心太晚矯正,影響胸部發育,未來乳房可能一高一低、一大一小,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心理障礙。經以3D列印輔助,植入矯正板,術後效果相當良好,幫女童抬頭挺胸重拾自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總胸腔外科黃才旺主任表示,近年來,在3D列印技術的輔助下,漏斗胸治療更為精準且簡單。三總至今已經完成了近20例3D列印輔助治療漏斗胸個案,術後恢復情況皆良好。
傳統手術治療漏斗胸,須切開患者胸骨,術後復原時較長。10幾年前國內引進矯正板手術,也就是所謂的納氏手術,不必鋸開胸骨,採取微創方式,透過精密器械,從胸部兩側進入體內置入矯正板,傷口僅約1公分。將術後復原時間縮短到3個月內,平均在2至4年後,就可取出矯正板,大幅減輕病人身心負擔。
不過,醫師執行納氏手術時,需根據電腦斷層影像,來調整矯正板的弧度,通常必須置入兩到三片矯正板,才能達到矯正效果。如今透過3D列印技術重組影像,模擬胸骨凹陷程度,精準計算出矯正板的弧度,找到最佳的置入位置,且精準預估矯正後的效果。
黃才旺主任進一步解釋,3D列印對於矯正漏斗胸有多項優點,首先可協助醫師術前規畫,並與病患及家長做好完備的溝通解釋。透過3D影像立體重組,則可精準計算出胸骨凹陷弧度,3D列印出來後,可計算矯正所需的程度及角度。臨床顯示,3D列印技術介入後,不僅縮短手術時間,增加手術成效,還能減少矯正板的數目,幾乎只要植入一片,就能達到矯正效果。
不過,受限於現有醫療法規,3D列印的矯正板並不能直接植入人體,而是利用3D列印精準雕塑出最適合病人的矯正板長度及弧度,將其當成模板,作為醫師的手術前重要參考依據,再從現有矯正板中,找到最適合病人的尺寸及弧度。
黃才旺主任指出,漏斗胸的盛行率為八百分之一,也就是每800名幼兒中,就有1人罹患漏斗胸。台灣每年約有20萬名新生兒,依此估計,一年約新增3000名漏斗胸寶寶,其中大部分症狀較輕,常被忽略。症狀嚴重者則會胸悶、呼吸不順、呼吸喘,且容易合併心律不整、脊椎側彎等先天性異常疾病。
對於漏斗胸的矯正時機,小兒外科醫師通常建議病患在4、5歲接受矯正手術,因為這個時候骨骼的可塑性較高。至於胸腔外科醫師,則是建議等到7、8歲以後,差不多是小一新生入學健康檢查時,觀察骨骼發育,確定為漏斗胸,再決定是否開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確診漏斗胸的難度並不高,從外觀就可以看得出來,例如胸骨下緣往內凹陷,壓迫心臟及肺臟,如果凹陷程度越大,則病情越嚴重。不少漏斗胸小朋友在國小上游泳課時,因胸部形狀怪異,遭同學嘲笑,師長及家長才發覺真的有異狀。
漏斗胸病童易產生心理自卑,影響人際關係及心理發展健全,黃才旺主任建議家長,應可請醫師評估,選擇恢復期較短的納氏漏斗胸矯正手術介入治療,幫助孩子找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