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5人當中有1人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然而根據調查發現,逾半青壯族在退休前恐怕連新台幣500萬元都存不到,尤其青壯年族群往往上有年邁父母要照顧,下還要負擔子女教育生活費,慘成「夾心族」,若是還有房貸要付,就更易忽略自身的退休規畫,晚年恐淪為「下流老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投信業者表示,退休規畫永遠不嫌晚,只要建立正確理財觀念及習慣,並選對投資工具,像是以定時定額投資基金,兼顧儲蓄及投資的概念,就是累積退休本錢的優質工具。
根據《今周刊》與渣打銀行日前所公布的調查結果發現,35歲至60歲青壯族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在退休前存不到500萬元,累積資產總額平均值為252萬元,而且青壯族的退休理財普遍存在「低估目標、過度保守、輕忽風險」等問題。
調查中也發現,50歲以下、有較多時間優勢的受訪者中,有36%每月投入可運用資金的3成以上來進行退休理財,但卻把「保本」與「追求固定配息」視為退休理財的第一要務,想要累積複利可說是難上加難。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台北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及非消費支出總額已近3.5萬元,若再考慮通膨因素,退休後獨自1人要過20年「普通生活」的資金需求就高達1,220萬元,但從調查結果來看,由於本金投入不足,半數以上的青壯族在退休後恐怕連普通生活都難以維持。
復華投信提醒,近年來在全球低利率時代下,金融市場又「黑天鵝」不斷,如果只用傳統定時定額來累積退休金,也就是固定每月某一天把錢從銀行戶頭轉到一檔基金做投資,不但資金運用效率較低,也缺乏資產配置及產品分散的效果,要是沒有搭配自動停利機制,往往容易在市場急跌時變成紙上富貴一場。
面對新時代,復華投信建議退休理財也要與時俱進,定時定額可升級為4.0版,就是將一筆錢配置在母基金及子基金,再利用分批進場、自動停利機制,形成像鮭魚洄游般的循環。
復華投信強調,在波動的環境下,定時定額千萬不能隨波逐流,否則很容易因追高未能果斷停利出場,或因害怕虧損而停止扣款,錯失以低成本買入、蓄積未來反彈的契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現在市場已有不同於傳統的投資法,無論是擔心市場波動,或不知何時進出場,都可直接升級定時定額4.0,將一筆錢配置在母基金中,再透過不同子基金的配置,利用電腦系統化的機制,於市場低點自動加碼、停利點到時自動出場,避免受到市場情緒干擾,讓投資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