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輸血3年竟成「鋼鐵人」險奪命 輸血超過這些量要小心

▲王媽媽因長期輸血導致鐵沉積症。(圖/擷取自pixabay)
▲王媽媽因長期輸血導致鐵沉積症。(圖/擷取自pixabay)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現年70歲的王媽媽,時常覺得爬樓梯易喘、暈眩等,原以為是小毛病,103年就診檢查後才發現血紅素指數僅5.5,正常值為10.8至14.9,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性貧血,因骨髓退化導致造血功能不佳,自此開始長期輸血人生,原本輸血後喘暈症狀有減輕,直到在某次檢查下,竟發現體內鐵蛋白指數高達1800,最高還曾達到2183,遠超出正常值250至300,足足是正常人的7倍,面臨鐵沈積的危機,成為名符其實的「鋼鐵人」,故開始服用排鐵劑以改善鐵質沈積的狀況,鐵蛋白指數自此獲得控制並逐漸下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該患者的中華民國血液並學會秘書長暨台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今(23)日受訪時表示,一般來說,輸血後可能會出現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等短期不良反應,甚至導致過敏休克反應,但長期輸血則會面臨鐵沉積的問題。

盧孟佑指出,需要長期輸血患者,包括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這些患者都不免因長期輸血,身體無法自然排鐵而產生鐵質沈積,而重度海洋性貧血鐵蛋白數值達1000就要考慮排鐵;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及再生不良性貧血鐵蛋白數值則是達2000才要考慮排鐵。

▲醫師表示,長期輸血患者需要服用排鐵劑。(圖/記者汪瑋琪攝)

盧孟佑說,每次輸血都會一同輸入少量鐵質,長久累積,鐵質會沈積在重要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胰臟等,造成糖尿病、關節病、心律不整、骨質疏鬆、皮膚沈著症、不孕症等,嚴重恐導致心臟功能衰竭、肝硬化等併發症,使骨髓造血功能更加惡化,還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台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表示,正常人血清鐵蛋白指數為250至300,超過300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定在1000以上;而一袋150毫升的紅血球濃厚液含有200毫克的鐵,故患者若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的風險出現鐵質沈積,故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蛋白濃度,並與醫師討論排鐵的必要性。

盧孟佑提醒,鐵沉積體內時,初期會出現疲倦、體重減輕的徵兆,不過並不容易發現,待病人能發現時,往往是出現糖尿病、心律不整、不孕症、心臟功能衰竭等嚴重症狀,因此長期輸血者一定要記得服用口服排鐵劑,但是因車禍、開刀需要大量輸血的患者不會有鐵沉積的問題,不用太過擔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