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冲:比特幣是環境「劇毒」 新一期經濟學人呼應

陳博君認為,過去兩年數字貨幣暴漲的確有些「非理性繁榮」,但卻有益於加密貨幣市場歸於本業。(圖/摘自pixabay)
陳博君認為,過去兩年數字貨幣暴漲的確有些「非理性繁榮」,但卻有益於加密貨幣市場歸於本業。(圖/摘自pixabay)

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前行政院長陳冲去年3月曾發表專欄「比特幣是Noxious Poison?」,此一觀點在新一期經濟學人(2019.2.9-15) 有同樣論點。陳冲強調,截至 2018 年 11 月 20 日,比特幣挖礦的電力總消耗,約佔全球總電力消耗的 0.13% ,相當於台灣一年電力消耗的 11.64% 。該數字甚至已經超過近 160 個國家一年的電力消耗,挖礦行為雖能獲得報酬,但卻浪費大量能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濟學人發表「mining their own business」(一語雙關意義)的文章,以比特幣的價格變化與耗費能源的曲線圖,分析比特幣的價格崩潰是否會減少其能源消耗。其中有二點值得重視,比特幣挖礦是不具使用效能的耗能產業,在2018年末的高峰時期,比特幣挖礦被認為每年至少使用 45 太瓦時( terawatt-hours )的電力,相當全香港的平均值。而價格崩跌回到 2017 年水準,但耗能却是該年的 5 倍,目前比特幣的日能耗仍是兩年前的 16 倍,不難想見其對能源消耗的重大危害。

陳冲曾在 2018 年 3 月 17 日在聯合報的專欄文章「比特幣是 Noxious

Poison? 」提及與經濟學人所提相呼應的看法,一是比特幣在產生的過程中,運用大量的電力及電腦進行演算。二是市場上每一單位的比特幣早已向下裂解( crack ),目前最小單位為十的負八次方,即億分之一,未來也不排除協議再創更小單位,這種「下行延伸」的「數量寬鬆」,顯示比特幣所謂發行總數不變的矛盾,說明 2017 年 12 月比特幣一度上看美金 2 萬元(從 1,000 美元起漲),至 2018 年 2 月初只喊價 6000 美元( 2019 年 2 月則為 3400 美元),點出比特幣的價格崩潰,何以未阻止比特幣挖礦者的另一思考方向。

陳冲點明,挖礦行為雖能獲得報酬,但卻浪費大量能源。根據「 Bitcoin Energy Consumption Index 」統計,截至 2018 年 11 月 20 日,比特幣挖礦的電力總消耗,約佔全球總電力消耗的 0.13% ,相當於台灣一年電力消耗的 11.64% 。該數字甚至已經超過近 160 個國家一年的電力消耗,包含冰島和奈及利亞;若全球的比特幣礦工自成一國,該國的電力消耗排名可排上全球第 61 名。報告指出,若比特幣能源消耗以目前每月增加 30% 的速度成長,預計到 2020 年 2 月,比特幣挖礦的電力消耗就會超越目前全球總電力消耗,也就是 22,383 兆瓦小時。

追踪比特幣碳足跡的研究團體「 Clean Coin 」指出,在 2018 年 11 月份排放了 930 萬噸二氧化碳。 Clean Coin 稱,如果到 2030 年,一半的人口擁有數位硬幣,那麼這些數位貨幣耗電量將相當於今日全球的電力生產。

近期,《自然氣候變化》( Nature Climate Change )雜誌發了一篇報告,詳細研究了比特幣對於資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情況。僅 2017 年,挖比特幣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達 6900 萬噸,每年產生的碳排放量相當於 100 萬次跨大西洋航班。這份報告指出,比特幣在 16-23 年內對氣候的影響仍然十分劇烈,「如果比特幣的發展速度,像其他被廣泛使用的科技一樣的話,到了 2034 年,僅僅比特幣就可以讓全球氣溫上升 2 度」。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